10月26日晚上,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结束了在马来西亚的外事日程,在回国之前举办了记者会。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一次她没有和中方的代表进行会面? 要解开这个疑问,得从她这趟堪称 “救火式” 的外交首秀说起 —— 这位 10 月 21 日才在临时国会上惊险当选的日本首位女首相,上任仅五天就踏上出访之路,日媒口中的 “72 小时外交闪电战”,行程安排得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连一分钟的冗余都没留。 高市早苗此行绝非 “走个过场”,每一项议程都带着明确的政治任务。 马来西亚作为 2025 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在区域合作中扮演着 “话事人” 角色,而东盟向来是日本外交的 “基本盘”,这趟访问的优先级早在她上任前就已敲定。 从日本外务省提前发布的行程单能清晰看到,她的核心任务聚焦两大峰会:日本 — 东盟首脑会议要谈区域经济协同,“亚洲零排放共同体” 会议要推进气候合作,所有议题都紧扣东盟关切。 更具体的是,她必须和马来西亚总理安华敲定实质性合作 —— 此前日本已通过 “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 框架,向马来西亚提供了小型无人机和救援艇,这次还要续谈海洋安保器材援助,这些都是写入双边合作清单的硬指标,容不得半点拖延。 时间上的紧张程度更是超出想象。10 月 25 日晚 7 点多,高市早苗的专机刚降落在吉隆坡,还没来得及倒时差,就直奔酒店房间开启跨洋电话会议,另一端是正乘 “空军一号” 出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这场 “酒店对飞机” 的通话连日本资深外交官都坦言 “从未见过”,核心是为 10 月 28 日特朗普访日预热,双方提前对齐了同盟关系、关税协议等关键议题,特朗普甚至特意提到 “安倍很看好你”,足见这场沟通的重要性。 10 月 26 日的日程更像 “连轴转”:上午在东盟峰会主会场与成员国领导人磋商,下午赶场零排放会议,中途还要见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谈南海合作,连午餐都是在会场休息室简单应付。 这种密度的安排下,别说临时加一场双边会谈,就连整理会议纪要的时间都得见缝插针,根本没有协调中方会面的余地。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日本延续十几年的外交传统 —— 新首相上任首访必选东盟。 从安倍晋三时代提出 “俯瞰地球仪外交” 开始,东南亚就被视为日本的 “战略后院”:这里既是日本汽车、电子产业的重要市场,也是海上能源通道的关键节点。 高市早苗的处境更特殊,她在执政联盟破裂、在野党阻击的波折中上任,急需通过外交成果巩固执政基础。 而她刚接手的外交 “大考” 排得满满当当:10 月 28 日特朗普访日要应对关税施压,后续还要参加庆州 APEC 峰会,东盟首秀必须先稳住基本盘,自然把与中方的互动暂时放在了 “次选项”。 很少有人注意到,外交会面从来不是 “偶遇”,而是精密的系统工程。 从 10 月 21 日日本官宣出访到 25 日启程,中间只有四天准备期,而双边会谈需要提前确认双方领导人档期、拟定议题清单、安排翻译和安保,这些流程根本来不及完成。 更关键的是,从日外务省和中国外交部的公开通报看,高市团队自始至终没将中日会面列入议程,自然不会启动协调程序。 事实上,中日早有成熟的沟通机制,无论是外长级会谈还是 G20 等多边场合,都有固定的对话渠道,完全没必要在这趟紧凑的东盟行程中 “挤时间”。 外界猜测的 “中日关系遇冷” 其实站不住脚。这次没碰面本质是 “行程错配”:高市的议程核心是东盟合作与日美同盟,中方并未参与这些议题的核心磋商,双方缺乏必须会面的客观需求。 这就像两场平行进行的活动,虽在同一会场却没有交集的节点。更何况,高市政府刚明确表态要推进年度军费占 GDP2% 的目标,这种内政议程更需要优先处理,外交互动自然要按优先级排序。 看她回国后的安排更能印证这一点:10 月 27 日清晨刚落地东京,就立刻召集内阁成员梳理特朗普访日的应对方案,小到共同搭乘 “海军陆战队一号” 的细节,大到 5500 亿美元对美投资的表态,每一项都要反复核对。 这种按部就班的节奏,恰恰说明未与中方会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外交议程规划的自然结果。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没碰面” 有时比 “碰面” 更能说明问题 —— 它不是信号,只是行程表上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