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立群从台湾回到大陆,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大哥,见到大哥家一贫如洗,他拿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27 23:56:20

1990年,李立群从台湾回到大陆,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大哥,见到大哥家一贫如洗,他拿出三笔钱说:“哥,这钱我已经帮你想好花哪儿了,别拒绝”。   2024 年孟州老宅的木柜里,李立群翻出一个铁盒。   里面藏着 1948 年父亲写的家书,信纸已脆得一碰就裂。   “欠你娘俩的,来世再还” 的字迹洇着墨痕,他指尖发颤。   这封没寄出的信,藏着父亲跨越海峡的愧疚。   没人知道,李立群早年在台湾跑龙套时,曾想过放弃演艺。   1978 年,他连续三个月没接到戏,房租都快交不起。   父亲偷偷把祖传的玉佩当了,换了钱塞给他:“再撑撑,你能行。” 后来他凭《卿须怜我我怜卿》走红,第一时间给父亲买了新玉佩。   1989 年广播里传来寻亲消息时,李立群正拍一部苦情戏。   戏里他演一个与家人失散的儿子,拍哭戏时总想起父亲。   收工后他蹲在片场角落,给父亲打长途电话:“我去帮您找大哥吧?” 父亲沉默了很久,说:“别勉强,要是找不着,也别难过。”   出发去河南前,他特意去台北的旧货市场,买了台老式相机。   “要把大哥的样子拍下来,给爸看。” 他跟母亲说。   母亲帮他收拾行李时,悄悄塞了包台湾的茶叶:“给你大哥带的。” 飞机上,他反复摩挲相机,心里既期待又忐忑。   1990 年见到大哥李立民时,李立群正在拍《倚天屠龙记》。   他特意请假赶过来,身上还带着拍戏时穿的戏服外套。   大哥盯着他的外套,问:“你在电视里演大侠?” 他笑着点头,掏出相机,给大哥拍了第一张照片。   大哥家的土坯房里,李立群看到墙上挂着破旧的犁。   “这是爸当年用过的。” 大哥说,伸手摸了摸犁柄上的包浆。   李立群也伸手去摸,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他耕地的模样。   那晚,两人就着煤油灯,聊到后半夜,全是关于父亲的往事。   帮大哥还债时,李立群遇到了当年的债主王大爷。   “你哥是个老实人,欠了钱总想着还。” 王大爷说。   李立群听了,多给了王大爷两百块:“谢谢您这些年多担待。” 王大爷后来常去大哥的厂里帮忙,说要 “报答这份情”。   盖新房时,李立群特意从台湾请了师傅,教村民做台湾小吃。   “让大家也尝尝我从小吃的味道。” 他说。   大哥的孙子第一次吃到蚵仔煎,笑得合不拢嘴:“叔爷爷,真好吃!” 新房的房梁上,他还挂了块台湾带来的平安符,祈求家人平安。   1995 年李立群拍《新龙门客栈》时,大哥第一次去探班。   看到片场的布景,大哥惊讶地说:“这跟电视里一模一样!” 李立群拉着大哥,跟剧组的演员一一介绍:“这是我大哥。 ” 那天,剧组特意加了菜,大家围着大哥,听他讲老家的事。   2000 年,大哥的机械厂遇到难关,李立群正在拍一部电影。   他推掉了后续的戏份,赶回河南帮大哥想办法。   “咱不能让爸失望。” 他跟大哥说,四处联系客户。   最终,靠着他的人脉,机械厂接到了一笔大订单,渡过了难关。   2018 年,李立群在大陆拍《黄金瞳》时,把大哥接到了剧组。   他让大哥在剧里客串了一个角色,演一个朴实的村民。   大哥紧张得忘词,李立群在一旁小声提醒,两人相视一笑。   这段戏播出后,村里的人都围着大哥,说要 “在电视上看他”。   如今 72 岁的李立群,把更多时间花在陪伴家人上。   他在孟州老宅的院子里,种了些台湾的蔬菜种子。   “等长出来,让大哥尝尝家乡的味道。” 他说。   大哥也常去他的菜园帮忙,两人边种菜边聊天,像小时候一样。   上个月,李立群整理演艺生涯的照片,发现有很多都有大哥的身影。   从 1990 年的第一张合影,到后来探班的照片,满满一相册。   “这些都是最珍贵的回忆。” 他说,把相册放在了父亲的铁盒旁边。   现在,他还会时常拿出父亲的家书看看,仿佛父亲就在身边。   现在的李立群,偶尔还会接一些喜欢的剧本。   拍戏之余,他就回孟州老家,跟大哥下棋、聊天。   大哥的机械厂越办越好,还开了分厂,解决了村里很多人的就业。   这跨越海峡的亲情,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温暖动人。     参考信源:专访李立群:去台湾演出都是回家 凤凰卫视

0 阅读: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