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7年,济世成了康熙的老师。康熙不行拜师礼,他要跪死;康熙上课迟到,他要跪死。康熙分分钟想灭了他,孝庄却说了3句话,康熙再也不提换老师。 1667年,14岁的康熙皇帝玄烨迎来了一位新老师,叫济世。这位济世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满洲正黄旗的,学问深,但脾气更硬,硬得像块铁。 他虽然是皇帝,但朝政大权基本还攥在四个辅政大臣手里,尤其是鳌拜,那叫一个横。康熙自己,还是个半大孩子,心里憋着火,也带着少年人的叛逆。 孝庄太皇太后,也就是康熙的奶奶,给孙子选老师,那是千挑万选。她要的不是个应声虫,而是个能“镇得住”皇帝、敢给皇帝“挑错”的硬骨头。 济世,就是她相中的“硬骨头”。 这位济老师刚上任,就给康熙来了个“下马威”。 按照规矩,皇帝拜师,得行“拜师礼”。这在古代是天大的事,代表你对知识和老师的尊重。但康熙是谁?他是皇帝。他觉得,自己是君,老师是臣,鞠个躬就顶天了,哪能真像普通学生那样磕头行大礼? 康熙就想“刷个脸卡”过去。 济世不干了。 康熙不拜,他就长跪不起。他就跪在康熙面前,一言不发。 这下气氛尴尬了。一个是九五之尊,一个是授业恩师。一个不肯拜,一个不肯起。这哪是上课,这简直是“行为艺术”抗议。 康熙火了。你一个臣子,敢这么逼我?你这是“大不敬”! 济世更硬:“臣受命教导陛下,首重‘礼’与‘道’。陛下若不行礼,是轻‘道’;臣若受之,是为不‘忠’。臣宁死,不敢违背祖宗规矩。” 康熙气得脸通红,这不就是“跪死”相逼吗? 这事儿最后闹到了孝庄那里。康熙本以为奶奶会帮他出气,换个听话的老师。 谁知道,孝庄听完,就问了第一句话:“济世是只对你这样,还是对别人也这样?” 康熙一愣,说:“他……他就是个出了名的‘倔驴’,对谁都这样。” 孝庄点点头:“那就好。” 康熙更懵了。 这第一关,济世算是“跪”赢了。康熙没辙,只好老老实实行了全套拜师礼。 康熙毕竟是少年,贪玩。当时他迷上了“布库”,也就是满洲摔跤。那会儿他正憋着劲儿想对付鳌拜,练摔跤既是游戏,也是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少年亲卫队”。 有一次,康熙练得太投入,忘了时间,上课迟到了。 等他兴冲冲跑到书房,发现济世又跪那儿了。 康熙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又来? 济世低着头,声音不大但字字扎心:“陛下迟到,是臣的失职,没有引导好陛下。臣在此请罪。” 康熙赶紧说:“先生快起,是朕的错,是朕的错。” 济世不动:“陛下没错,是臣的错。” 康熙快疯了。这叫什么事?我认错了你还不起来?你这不是在打我的脸吗?他绕着济世走了两圈,真想一脚踹过去。这不是明摆着说我这个皇帝“无德”吗? 康熙实在受不了了,又跑去找孝庄告状:“奶奶!这老师我不要了!他动不动就跪,存心让我难堪!我分分钟想灭了他!” 他把济世怎么“跪死”逼他认错的事,添油加醋说了一遍。 孝庄这次没让他走,静静地听他说完,然后,她说了第二句话: “皇帝,你告诉我,现在朝堂上,是像济世这样动不动就跪下跟你讲规矩的人多,还是像鳌拜那样,处处不把你放在眼里的人多?” 这句话,像一盆冰水,瞬间浇醒了康熙。 满朝文武,谁敢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谁不是顺着自己?鳌拜和他的党羽,更是飞扬跋扈,早就忘了谁是主子。 济世的“跪”,看似在逼康熙,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性命捍卫“规矩”。 孝庄接着说了第三句话: “一个臣子,连死都不怕,就为了让你守规矩,这样的人,才是你真正的‘宝’。那些只会顺着你、哄着你的人,才是最危险的。济世是你的‘镜子’,他敢照出你的‘脏’。如果连一个济世你都容不下,你将来怎么容得下天下?又怎么斗得过鳌拜?” 这三句话,句句戳心。 康熙不是傻子,他是天才。他瞬间明白了奶奶的苦心。 济世的“跪”,不是为了他自己,甚至不全是为了康熙,他是为了“皇权”的尊严和“道统”的延续。 孝庄在教康熙一个最深的道理:如何当一个真正的皇帝。 一个皇帝,需要的不是奴才,而是“诤臣”。济世这种“宁可跪死也不妥协”的老师,是在用生命给康熙演示什么是“原则”。 康熙想到了鳌拜。鳌拜的“不跪”,是权臣的傲慢;济世的“跪”,是忠臣的坚守。 从那以后,康熙再也不提换老师的事了。 他对济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不再迟到早退,学习异常刻苦。他把济世当成了真正的“磨刀石”。 济世在课堂上教康熙“守规矩”,孝庄在背后教康熙“懂规矩”和“用规矩”。 两年后,1669年,16岁的康熙雷霆出手,设计擒拿了权倾朝野的鳌拜。 一个16岁的少年,能有如此沉稳的心智、周密的布局和强大的执行力,是怎么来的? 是他背后那个叫济世的“跪死”老师,和那个叫孝庄的睿智奶奶,一点点“逼”出来的。 济世用“跪”教会了康熙“纪律”和“忍耐”;孝庄用“三句话”教会了康熙“权术”和“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