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中国不动,美国就不敢和俄罗斯直接开战,同样,只要俄罗斯不动,美国也不敢轻易和中国开战,现在就是这么微妙。 为啥美国不敢轻易跟俄罗斯或中国动武。关键就在于核力量这个“压舱石”。中美俄都是手握大量核武器的国家,这玩意儿不是闹着玩的,只要有一方先动手,另一方就算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剩下的核武器也能立刻反击回去,到时候谁都落不着好,就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球1.2万多枚核弹头里,中美俄占了九成以上,美国1770枚、俄罗斯1710枚处于实战部署状态,中国虽有500枚但24枚高度战备的核弹头就足够让对手掂量后果。 更关键的是这些核弹头能精准送到目标,俄罗斯的“萨尔马特”导弹堪称“末日武器”,18000公里的射程能绕地球半圈,还能带着15个分导式核弹头,搭配20马赫的高超音速滑翔器,美国花大价钱建的导弹防御系统基本成了摆设。 中国的核力量也在稳步升级,“核三位一体”体系逐渐成型,陆基导弹能覆盖全球,海基潜射导弹也具备了二次打击能力,这套组合拳足够让任何对手掂量后果。 军事上不敢动真格,美国只能在经济战场“撒野”,美国把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从340亿扩到3000亿,结果高盛2025年的报告算了笔账:到年底消费者要承担55%的关税成本,耶鲁大学更测算出美国家庭年均额外支出得加2400美元,服装、鞋类价格差点涨了40%。 约翰迪尔公司光钢铁和铝关税就赔了6亿美元,得克萨斯州70%的制造商都喊着“扛不住”,OECD预测到2035年美国可能损失数万亿美元产出,这哪是制裁别人,分明是给自己加税。 芯片战场更热闹,美国联合荷日搞出口管制,想断中国高端芯片的路,可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2025年已送工厂量产验证,国产化率达80%,成本还低70%,中芯国际甚至在试产5纳米等效制程。 反观美国半导体企业,2024年对华出口下降30%,高通、英伟达急得天天找政府“求情”——毕竟全球70%的智能手机都是中国造,没了中国市场,芯片卖给谁去? 更有意思的是稀土领域,中国握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加工产能,2024年稀土产量占全球69%,美国喊了半天“供应链脱钩”,最后还得乖乖进口加工好的稀土,毕竟造导弹、芯片离了这玩意儿根本玩不转。 能源博弈成了另一个没硝烟的战场,美国想卡中俄的脖子,反倒让中俄玩出了“反向操作”的默契。 俄乌冲突前俄罗斯每年给欧洲送1524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欧盟进口的40%,冲突后美国趁机补位,2023年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占了46%,本想赚笔快钱,可液化天然气成本比管道气高不少,欧洲企业怨声载道。 俄罗斯更聪明,直接把能源出口转向亚洲,2024年对华原油进口量达1.0847亿吨,占中国进口的19.6%,天然气管道输气310亿立方米、LNG出口860万吨,成了中国第一大天然气供应国。 中俄还玩起了“货币游戏”,2023年40%的油气贸易用本币结算,人民币与卢布直接兑换量涨了300%,等于绕开了美元结算的限制。 美国想靠能源卡脖子,结果中俄用管道和本币结算搭起了“能源桥梁”,反倒让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失去了价格优势,这波操作属实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 说到底,中美俄的博弈早就形成了“军事看核牌,经济拼耐力”的微妙格局。核力量这块底牌让三方都不敢在军事上越雷池一步,毕竟谁先动手都是“同归于尽”的结局,但军事上的克制不代表没冲突,经济、能源领域的较量仍在僵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