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加拿大宣布,从10月27日起,将停止播放一则广告,该广告使用了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演讲片段,以批评现任白宫政府的关税政策。 (参考资料:2025-10-26 新京报——加拿大的一则广告为何成了特朗普心中的痛) 最近加拿大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一则广告从10月27号起突然就不让播了,别觉得这只是个普通广告下架,这里面藏着美加两国贸易关系的大门道,值得好好唠唠。 先说说这则广告为啥一开始能播,又为啥这么有话题性,制作方挺会想招儿,直接用了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片段,内容还跟现在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挂钩。 其实这么做也能理解,里根在美国家喻户晓,以前不少人讨论政策的时候,都爱引用他说过的话,觉得这样能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这广告制作方估计也是这么琢磨的,想借着里根的“老面子”,让大家更直观地明白他们对当下美国关税政策的看法,这种拿过去的名人言论帮现在的观点“站台”的做法,在政策讨论里其实挺常见的,不算啥新鲜事儿。 可广告一出来,争议立马就炸锅了,为啥?因为关税这东西,对美加来说太重要了,直接关系到两国贸易的核心利益。 你想啊,美国和加拿大是邻居,又是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上绑得特别紧,关税政策一动,两边的企业、老百姓都得受影响。 就说支持关税的人吧,他们觉得合理的关税能保护自己国家的产业,比如美国有些工厂,要是没有关税保护,可能就被加拿大或者其他国家的便宜产品挤垮了,到时候工人失业,经济也受影响。 但反对的人也有道理,关税一涨,进口商品的成本就高了,最后还是得老百姓买单。 比如以前从加拿大进口的木材便宜,关税涨了之后,美国老百姓买房子、装修的成本可能就高了;反过来,加拿大对美国商品加关税,加拿大老百姓买美国的汽车、电子产品也得花更多钱。 而且关税还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你给我加税,我就给你反制,最后两边的贸易氛围都变得紧张,谁也没好处。 后来加拿大决定停播这则广告,背后的考虑其实挺多的。 一方面,这广告引发的讨论早就超出了单纯说关税政策的范畴,本来是想表达对政策的看法,结果越吵越偏,甚至扯到了两国其他方面的矛盾,要是再播下去,可能会让美加在贸易上的沟通更难,不利于两边保持平稳的合作节奏。 另一方面,从传播的角度看,当一则广告的争议比它想传递的信息还大的时候,停播其实是很正常的选择。 就像咱们平时刷视频,要是一个视频全是骂声,平台可能也会下架一样,加拿大这么做也是想避免不必要的分歧,让大家把注意力重新放回真正重要的贸易合作上,而不是纠结于一则广告。 其实美加围绕关税的讨论从来就没停过,毕竟两国经济绑定太深了,除了刚才说的商品价格、企业成本,关税还会影响就业。 比如美国对加拿大的钢铁加关税,加拿大可能就会减少从美国进口钢铁,美国钢铁厂的订单就少了,工人可能就面临失业;同样,加拿大对美国的农产品加关税,美国农民的粮食、水果卖不出去,收入也会受影响。 所以每次两国在关税问题上有动作,市场和老百姓都特别关注。 这事儿最值得琢磨的,其实是它背后反映出的贸易政策讨论的复杂性,现在全球化这么深入,各国经济都连在一起,没有哪个国家能关起门来自己发展。 制定关税政策的时候,不能只想着自己国家的利益,还得考虑合作伙伴的感受。 而一则广告只能传递单一的观点,要么支持关税,要么反对关税,根本没法把关税政策的方方面面都说清楚,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所以说,未来美加要想在关税问题上达成共识,光靠广告、靠媒体吵吵是没用的,还得靠正式的对话。 比如两国坐下来搞双边贸易谈判,让企业代表、行业专家都参与进来,把各自的诉求、困难都说清楚,然后找一个两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这次广告停播其实也是个提醒,不管是国家讨论贸易政策,还是咱们老百姓看这些事儿,都得有全面、理性的视角,别被单一的观点带偏,毕竟美加贸易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两国的经济,还影响到两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只有相互理解、互相包容,通过平等的沟通解决问题,才能减少摩擦,让两国贸易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让企业和老百姓都能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