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美国的飞机叫F35,俄罗斯的飞机su35,中国的飞机叫歼35。 为啥数字都是35。 别说军迷好奇,连不少路人都纳闷:这数字撞得也太巧了,到底是故意为之还是纯属偶然?其实这 “35” 背后全是各自的门道,半毛钱商量的影子都没有。 先看美国的 F35,这货的编号压根不是按常理排的。 美军 1962 年就定了统一规矩,F 代表战斗机(Fighter),后面的数字本该按设计顺序排,比如 F22 之后按理说该是 F24。 但 F35 的项目经理霍夫少将直接打乱了次序,硬是把这个编号安给了它,原因之一是这型机源自 X35 验证机,延续原型机编号图省事,另一个说法是为了凸显其 “跨代” 地位,毕竟这是个砸了 200 多亿美元的 JSF 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得搞点特殊化。 美军编号向来有这种任性传统,比如 F117 明明是攻击机,为了保密硬是伪装成战斗机编号,F47 更是直接用了总统任数当噱头,所以 F35 的 35 纯粹是人为挑选的结果,跟中俄半毛钱关系没有。 再看俄罗斯的 Su35,这数字就是苏霍伊设计局的 “家族户口本续页”。 Su 开头不用说,是苏霍伊设计局的招牌,就像米格战机带 MiG 一样。 苏 35 的老祖宗是苏 27,上世纪 80 年代苏联觉得苏 27 打不过美国升级的 F15C,就搞了苏 27M 改进项目,后来苏联解体没钱搞了,苏霍伊为了骗出口订单,直接把苏 27M 改名叫苏 35,在航展上刷存在感。 等俄罗斯经济缓过来重启项目,这编号就顺理成章沿用了,从苏 27 到苏 30 再到苏 35,数字跟着改进幅度涨,代表性能一步步升级,属于 “4++ 代” 战机,既能空战又能对地打击。 这型机 2009 年俄军订了 48 架,2015 年又加订 50 架,到 2020 年 98 架全交付了,还在叙利亚、乌克兰打了实战,编号里的 35 就是苏 27 家族的升级凭证,跟中美战机编号体系完全是两条平行线。 中国的歼 35 更简单,就是自家战机序列的自然顺延。 “歼” 是歼击机的拼音首字,跟歼 10、歼 20 一个规矩,后面的数字跟着项目走。 歼 35 的前身是 FC-31 验证机,属于舰载战斗机,归在 “鲨” 系列里,就像歼 15 叫 “飞鲨” 一样,机尾还印着鲨鱼标志。 从 FC-31 到定型为歼 35,编号是按国内战机立项顺序排的,跟歼 20 “威龙” 的 “龙” 系列分属不同分支。 首批量产型歼 35 机身编号都到 “0012” 了,说明至少造了 12 架,定价 8000 万美元一架,比 F35 便宜 3000 万,比苏 57 更是便宜一半。 之前俄媒还酸溜溜说歼 35 抄苏 35 编号,殊不知苏 57 跟歼 20 编号也撞了个 5 和 20,真要论抄袭,怕是得先查查自家账本 —— 毕竟歼 35 一出口,苏霍伊的生意就得受影响。 这三国的编号体系从根上就不一样:美国是三军统一标准里掺点人为操作,俄罗斯是设计局按家族传承编号,中国是按机型类别 + 项目顺序来。 别说商量编号了,三国军工连技术参数都互相瞒着,F35 靠单发中型机定位抢占市场,苏 35 靠超机动吃老本,歼 35 则是瞄准舰载隐身需求,用途和设计思路天差地别。 就像三户人家给孩子起名,都碰巧用了同一个数字,看似巧合实则各有渊源,要是真有默契,那才是见了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