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谈判刚落幕,李成钢一句话就把中 美博弈说透了:“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人这次拿出来的架势确实不小,从芯片出口管制到针对造船业的301措施,从芬太尼关税到11月即将到期的关税暂停期,一口气摆了一桌子问题。 他们想要的也很明确,让中国取消稀土管制,恢复采购美国大豆,在金融和高科技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表面看来气势汹汹,好像手握一把好牌。 可实际情况呢?美国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国内通胀压力一直降不下来,加关税最后买单的是自己的消费者。 农民因为失去中国市场叫苦连天,科技企业为稀土供应链发愁,军工企业更是离不开中国的重稀土加工技术,特朗普政府一边喊着脱钩,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产业链,这种矛盾让他们的强硬显得特别尴尬。 中方这次的态度也很清晰,李成钢直接回应,稀土管制是依法进行的,想要我们放松可以,那你先把高端芯片禁令解除,这话一针见血,戳到了美方的痛处。 中国掌握着全球70%的稀土产能,更关键的是99%的重稀土加工技术都在中国手里,没有这些,美国的导弹怎么造?新能源产业怎么搞? 说白了,这场博弈的核心根本不在于谁嗓门大、谁态度硬,美方想让中国永远待在产业链的低端,做鞋子袜子就够了。 而中国要造飞机、造芯片,要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这些领域往上爬,这种根本性的分歧,决定了谈判桌上不可能轻易达成一致。 有人可能会问,那这次谈判到底有没有成果?通稿里说达成了初步共识,进行了建设性探讨,这些话得仔细琢磨,“建设性探讨”的意思就是双方坐下来好好聊了,没吵翻、没掀桌子。 至于“初步共识”,距离真正的协议还远着呢,看看历史就知道,2009年奥巴马当面承诺的事转头就反悔了,2015年谈了十年的投资协定换届就作废了,指望这次谈判立马解决所有问题,那是想太多。 中国现在的底气来自哪里?来自这些年打造出来的完整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机电产品竞争力强劲,数字化贸易蓬勃发展。 更重要的是,中国早就在分散风险,大豆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减持美国国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你看,肯尼亚把美元债换成人民币,澳大利亚矿企用人民币结算铁矿石,这些动作都在悄悄改变游戏规则。 这次谈判选在吉隆坡也有讲究,以前中美谈判总在日内瓦、伦敦这些西方地盘,现在挪到马来西亚,地点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信号,规则不能总是一方说了算,主场也该轮流坐坐了。 接下来会怎么样?美国国内那些反华议员还在虎视眈眈,中方的部委审批程序也得走完。 11月关税暂停期到期是个关键节点,到时候美方是继续硬撑面子,还是务实一点做出让步,都还不好说,这种边打边谈的状态,可能会成为未来很长时间的常态。 对中国来说,时间其实站在我们这边,经济总量在增长,技术实力在提升,国内市场在扩大,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在降低。 每拖一天,我们的筹码就多一分,所以不用急着签一个看似漂亮但损害长远利益的协议,稳住阵脚,把自己的事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李成钢那句话说得特别实在,美方可以继续强硬,那是他们的选择,中方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会一直坚定,这是我们的底线。 真正的突破从来不是靠谁吼得响,而是靠实打实的实力,谁家锅里有肉,谁就能在谈判桌上坐得稳,这个道理,双方心里都明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