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美国最难搞定的不是稀土,而是稀有金属“镓”,毫不夸张的说,其难度等同于美国“再造一个英国和澳大利亚。” 韩国反华情绪这事儿,说到底跟菜市场抢白菜差不多,不是有人故意挑事儿,是俩摊位卖的菜太像,顾客自然要比较,比较多了难免有摩擦。 先说工业这块儿,韩国引以为傲的钢铁、石化、半导体、汽车、数码产品,中国这边全都能造,而且越造越精、越卖越便宜。 比如韩国人以前靠半导体存储芯片赚得盆满钵满,现在中国长江存储技术一突破,价格直接往下压,韩国厂商利润跟着缩水,心里能不犯嘀咕? 汽车领域更明显,现代起亚在中国市场销量从2016年百万辆级跌到2023年三十来万辆,这不是因为车不好,是国产车性价比太高,消费者用脚投票。 数码产品更不用说,华为三折叠屏手机一出来,三星高端机立马压力山大,全球市场份额被中国品牌啃掉不少,这搁谁身上不肉疼。 韩国人餐桌上的泡菜,九成靠从中国进口,价格只有本土的六分之一,你说这买卖谁占便宜谁吃亏? 去年韩国大白菜减产,本地泡菜厂急得直跺脚,最后全靠青岛到仁川的冷链货车救急,这哪是反华,分明是离不开中国货。 农产品贸易逆差这事儿更实在,今年前七个月韩国对华农产品逆差18.2亿,比去年还多,这说明不是中国故意卡脖子,是韩国自己产的东西不够卖,或者卖不过中国货。 这种经济竞争慢慢就渗到社会情绪里了,韩国中小企业70%觉得被中国竞争压得喘不过气,年轻人找工作时把中国当成直接对手,觉得中国抢了他们的饭碗。 媒体也添把火,六成报道说中国不好,时间久了,老百姓看中国就像看隔壁抢生意的邻居,能有好脸色,更别说教科书里把中国援助壬辰倭乱的历史悄悄抹掉,只讲“中国压迫”,这历史账算得越偏,情绪越拧巴。 美国在旁边煽风点火,搞什么“印太战略”,韩国为了安全跟着跑,反华情绪成了“政治正确”,保守派政客更会来事儿,把反华当选举法宝,喊两句口号就能拉选票,谁还管真相? 可老百姓心里清楚,朝鲜问题现在没那么紧要,反华倒成了新的“安全替代品”,跟风喊两句总比承认自己产业不行强。 60岁以上那辈人,虽然对中国有复杂情感,但好歹记得历史里那点交情,52.3%的人虽然负面看法多,可心里还留着点文化亲近感,但20到30岁这拨年轻人,78.5%直接负面,社交媒体上极端言论满天飞。 可话说回来,半导体产业链里,韩国在先进制程上还有优势,中国这边市场大、应用广,两边合起来能干不少事,新能源赛道更明显,韩国电池技术配上中国市场,潜力大得很。 破局的路子也不是没有,韩国企业可以往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别老跟中国在低端市场死磕,RCEP框架下的贸易规则能用就用,争端解决机制比单打独斗强。 中韩产业高度重合是现实,反华情绪是结果,不是原因,别被情绪带偏了,得看清本质,竞争不可怕,怕的是竞争里没合作,合作里没公平。 市场就这么大,谁家东西好、价格实,谁家占优势,这本来就是市场规律,韩国要是老把情绪当武器,最后伤的还是自己。 评论区聊聊,这产业竞争跟社会情绪的账,到底该怎么算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