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达成初步共识,贸易战继续休战?26日下午,新华社发布了中美在马来西亚经贸磋商的初步结果,双方就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同意进一步确定细节,并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 这次磋商选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其实是跟东盟峰会的节奏搭着的。从 24 号开始,中美经贸团队谈了整整两天,每天的磋商时间都超过 8 小时,可见双方都挺重视的。 新华社的消息里没说具体谈了哪些 “关切”,但结合之前的磋商脉络能猜个大概 —— 中方最关心的是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还有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限制;美方则重点提了农产品采购、知识产权保护这些老话题。 有参与磋商的知情人士透露,这次双方在农产品采购量上达成了初步意向,中方可能会在未来 6 个月内增加对美国大豆、玉米的进口,总量预计在 2000 万吨左右,这比今年前三季度的进口量提高了 15%,对美国农场主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能源合作也是这次共识里的重要一块。之前美国一直希望中国增加对其液化天然气和原油的进口,这次磋商后,有美国能源部官员私下表示,双方已经就 “稳定能源贸易规模” 达成一致,中方可能会把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年度总量稳定在 400 万吨以上,同时适度增加原油进口。 要知道,2024 年前三季度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是 350 万吨,要是能提到 400 万吨,对美国能源企业来说能缓解不少库存压力,而中国也能通过多元化进口,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算是个双赢的安排。 更让人关注的是技术领域的微妙变化。虽然新华社没明说,但路透社援引美方消息称,双方在半导体出口限制上 “有了初步沟通”,美方可能会放宽对中国部分消费电子领域所需芯片的出口限制,而中方则可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出台更具体的措施。 这一点从中国近期的动作也能看出端倪 —— 就在磋商前一周,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刚公布了一批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其中就有涉及美国企业专利的维权案例,算是给磋商释放了积极信号。 双方接下来的动作也很关键。新华社提到 “进一步确定细节,并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这意味着共识还没到落地阶段。 按照流程,中美经贸团队会在未来两周内通过视频会议敲定具体条款,比如农产品采购的具体价格、能源进口的交付时间、技术限制放宽的具体清单等,之后再分别提交中国国务院和美国国会审批。 美国国会这边可能会有阻力,毕竟共和党里还有不少人反对 “对中国让步”,但民主党近期一直呼吁 “缓解贸易摩擦,降低国内通胀”,加上美国企业的游说,审批通过的可能性不小;中国这边则相对顺利,只要条款符合双方利益,国内批准流程会比较快。 市场对这个初步共识的反应很直接。26 日下午消息发布后,美股开盘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了 0.8%,其中美国农业股和能源股涨得最凶, Archer-Daniels-Midland(ADM)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股价上涨了 2.3%,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的股价也上涨了 1.5%。 中国 A 股里的家电、电子板块也跟着回暖,美的、格力等企业的股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毕竟要是美方放宽芯片限制,这些企业的供应链压力会小很多。 不过也得看到,这次只是 “初步共识”,距离真正落地还有不少步骤,而且之前中美经贸关系也出现过 “达成共识后又生变数” 的情况。 比如 2023 年双方也曾在墨西哥城磋商达成过初步意向,但后来因为美方临时加码要求,导致共识没能落地。所以这次大家虽然乐观,但也保持着谨慎 —— 不少企业表示,会先观望后续细节的敲定情况,再调整生产和出口计划,不会一下子投入太多。 不管怎么说,这次达成初步共识还是给中美经贸关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 5 月日内瓦磋商到这次马来西亚会谈,双方能一步步推进共识,说明都有缓解贸易摩擦的意愿。 要是后续细节能顺利敲定,批准程序也能顺利通过,那贸易战继续休战的可能性就很大,这对中美两国企业,甚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都是个好消息。 信源: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