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吨大豆压港,巴西这回踩空了中国节奏 圣保罗港外锚地灯火排成一条长龙,粮商手机每隔几小时就跳出一条滞期费扣款短信。业内粗算,港口堆存、船期延误、资金占用加在一起,每天得掏出近百万美元。有人调侃,大豆没卖出去,账户先瘦了身。 事情得从10月12日说起。那天,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在秋季市场会上提了一句“高价船期采购意愿下降”,被外媒直接解读成“中国油厂集体停采”。消息传回巴西,港口立刻停止出号,仓库利用率冲到九成以上,船队排队时间从原来的三天拉长到十天。 涨价的底气是9月下旬的那张报价单:巴西旧季余豆离岸价喊到每吨640—650美元,比美西贵出60多美元,比芝加哥期货盘面高出将近3美元。粮商的想法很直接——今年1到9月,中国买了巴西5210万吨大豆,9月单月比例更是冲到93%,“离不开”似乎成了铁律。算盘珠噼啪响,有人甚至放话“要把前三年的利润一次赚回来”。 但算盘打得太响也容易崩线。山东一家油厂算了笔细账:巴西豆到厂成本比月初贵出近700元,加工一吨亏200元,只能停机止损。十天里,沿海油厂开机率从57%降到43%,12月到明年1月的船期需求瞬间缩水。港口的大豆越堆越高,粮商开始慌了。 他们没料到中国的“备胎”动作这么快。9月22日,阿根廷为了换外汇,宣布暂停征收26%的大豆出口税,有效期到年底。价格优势一出,中粮、中纺、汇福十天内累计签下约130万吨11—12月船期;乌拉圭也顺势拿到更多订单,10月对华出口占比由6%升到9%;俄罗斯远东的非转基因豆虽然总量不大,11月也有12万吨准备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运。国内一边忙着“多买菜”,一边把“菜篮子”看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9月发布会给出一句“政府与社会库存合计可满足三个月以上消费”,没有透露具体数字,但足够传递“短期不会断豆”的信号。 巴西豆的报价很快松动。10月24日,主要出口港巴拉那瓜11月船期比月初回吐了18美元,仍然少人问津。旧季库存见底,新季要到明年1月底才能批量上市,200万吨大豆只能躺在港口“晒太阳”。更麻烦的是,南美雨季将至,一旦豆子水分超标,买家还能再砍价。 大洋另一边,美国农民悄悄把4.2美元/蒲式耳的低价摆上桌。密西西比河水位恢复,运费下滑,美湾CNF报价比巴西便宜约20美元。山东港口集团25日发文,青岛港新增两条美豆专用查验通道,日查验能力提高40%,给美豆回归提前腾好车位。国内饲料厂也在调整配方,豆粕添加比例降了1个多百分点,一年下来能省出相当于400万吨进口大豆的用量。需求少了,选择多了,巴西的高价“独舞”瞬间成了独角戏。 说到底,大豆是同质商品,谁便宜谁就是主角。巴西把短期份额优势误当成长期定价权,结果库存堆在港口,每天还要交高额滞期费;中国买家则用多国采购、储备调控、配方替代三招,把弹性越做越大。一条供应链,两端都得了教训:别轻易把生意做成赌局。 你怎么看这场“大豆过山车”?欢迎留言,一起盯紧下一轮报价。 信息来源 新华社+2025-10-12+《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召开秋季市场研判会》 央视新闻+2025-10-24+《阿根廷暂停大豆出口税,中国买家增加采购》 山东港口集团官网+2025-10-25+《青岛港增设美豆专用查验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