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多位国际领域资深专家分析,特朗普对中方之所以敢肆无忌惮的反复变卦,主要是因为他太了解中方了,他充分利用了中方不愿“翻脸”的善意来最大化达到他想得到的目的。 2018年年初的时候,中美刚启动第一轮经贸磋商,中方带着诚意去谈,双方还在农业、能源这些领域达成了初步共识。可没过俩月,特朗普那边就突然翻脸,宣布要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 当时商务部第一时间回应,说“不想打但不怕打”,这话里其实藏着明显的克制,要是真打算彻底翻脸,根本不会留着“不想打”的余地。可特朗普偏偏就盯着这句“不想打”做文章,觉得中方是怕了,紧接着又放话要追加10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摆明了就是试探底线。 你看那两年的磋商进程,简直像坐过山车,2019年2月第七轮谈判刚取得实质性进展,特朗普在白宫见了刘鹤还说得好好的,转头就授意团队在协议文本上挑刺。到了5月,第十一轮磋商进行到一半,美方突然就把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0%飙到25%。 中方当时虽说是“深表遗憾”并采取反制,但还是没中断谈判,没过一个月又坐回了谈判桌。这种愿意为了大局隐忍的态度,反倒让特朗普觉得自己的施压策略起效了。 他摸准了中方把经贸关系当“压舱石”的考量,中方一直说中美合作共赢,不想因为贸易摩擦影响全球产业链稳定,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在特朗普眼里成了“软肋”。2020年1月中美刚签完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大家都以为能喘口气,结果8月他就突然取消了原定的磋商,理由牵强得很。可即便这样,中方还是维持着沟通渠道,没把关系彻底闹僵。 最典型的要数关税拉锯那档子事,2025年日内瓦会谈后,中方为了推进落实共识,同意暂停24%的反制关税90天,还取消了不少非关税限制措施。这明明是释放善意的举动,特朗普那边却反手就把TikTok的禁令宽限期又延了三个月,嘴上说要谈,行动上全是算计。他就是吃准了中方会为了维护磋商机制忍耐,才敢这么边谈边闹、边拿好处边加码。 中方的善意从来不是没底线的妥协,外交部后来多次强调“中国从来不吃极限施压这一套”,这话其实是点醒特朗普别太过分。但他这人就是赌性大,觉得中方只要还愿意坐在谈判桌前,就有退让的空间。2019年6月中方发了《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把美方出尔反尔的细节全摆了出来,可特朗普根本不当回事,转头就在G20峰会跟中方领导人会面时说“不再加征新关税”,转头又让贸易代表搞小动作。, 这里面藏着个关键逻辑:中方的“不愿翻脸”,本质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也是不想让两国百姓为贸易战买单。中国日报后来评论过,中方为了帮企业渡过难关,在搞“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笨功夫,哪有心思跟美国瞎耗?可特朗普不管这些,他眼里只有“利益最大化”,看到中方因为顾及民生和全球经济而克制,就觉得能靠反复变卦榨取更多好处。 2025年斯德哥尔摩会谈也是个例子,中方同意继续修改关税政策,特朗普那边却在马德里会谈前炒作TikTok问题,把经贸谈判和科技打压搅在一起。他算准了中方不想让单一议题毁掉整体合作,才敢这么东拉西扯、漫天要价。这种操作说白了就是“欺软怕硬”,可他忘了中方反复强调的“耐心有限度”,一旦触及核心利益,该反制的绝不会含糊。 其实国际上不少专家都看明白了,特朗普这招根本不是“了解中方”,而是利用了中方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方不愿翻脸,是因为清楚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码头工人丢工作、中国农民卖不出农产品,最后都是老百姓遭殃。可特朗普眼里没有这些,他只盯着选票和短期利益,把中方的善意当成了可以随意拿捏的筹码。 从2018年到2025年这几年的交锋就能看出来,中方的克制从来不是软弱。每次美方变卦后,中方虽然会反制,但总能留着沟通的口子,这是成熟大国的理性。可特朗普把这种理性误读成了可乘之机,一次次用出尔反尔试探底线。直到后来中方明确表示“奉陪到底”,他才稍微收敛了些,毕竟真把中方逼到墙角,他那些“利益最大化”的算盘也就落了空。 说白了,特朗普的反复无常不是什么“深谋远虑”,就是吃透了中方负责任的态度。中方不愿轻易翻脸,是为了共赢;而他拿这份善意当筹码,本质上还是商人的短视算计。只不过他忘了,善意从来不是没有棱角的,一旦突破底线,再怎么变卦也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