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一场稀土大战,打出意外惊喜:台军花两千亿定的F16,可能要成烂账了。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中美在看不见的硝烟中为稀土争得不可开交时,谁也没想到,被意外“截胡”的,竟然是自以为在岸上看戏的台湾空军。 他们那个耗资两千多亿新台币,被吹成“空中防线新希望”的F-16V战机采购案,正面临着变成一堆废纸的风险,这出戏的反转,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这事儿得从10月20日说起。那天,台军空军参谋长李庆然跑到台湾省的立法机构接受质询。当被问到那个备受关注的“凤展专案”——也就是向美国采购的新一批F-16V战机,明年到底能不能准时到手时,他一改几个月前“一切顺利”的乐观腔调,突然变得异常谨慎,嘴里第一次蹦出了“风险很高”这四个字。 这话一出口,现场瞬间安静下来。要知道,这笔订单对台军来说,几乎是压上了全部的家当,是未来几十年空防的顶梁柱。现在“总管”都亲口说“风险高”,那问题恐怕比外界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既复杂又讽刺,直接就牵扯到了那场中美之间的“稀土大战”。很多人可能觉得,稀土这东西离我们很遥远,不就是一些土嘛。 但实际上,它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是所有高科技产品的“味精”,没有它,芯片造不出来,导弹精度会大打折扣,当然,也包括F-16V这种先进的战斗机。 那些让F-16V“眼睛”更亮、“大脑”更快的精密电子设备和特种磁材,都离不开稀土。 而全球稀土产业链,有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从开采、提炼到加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但缺乏成熟的加工能力,说白了,就是挖出了土,也变不成能用的高科技材料。这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局面:美国要造最先进的武器来威慑中国,但造这些武器的“维生素”,却很大程度上得依赖中国。 随着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张,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也进入了白热化。中国虽然没有明着说“禁运”,但通过加强出口管制、调整产业政策等方式,已经让全球的稀土供应链变得紧张起来。 美国那边急得团团转,拼命想在国内重建稀土产业链,但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办成的,需要投资、需要技术、更需要时间。而时间,恰恰是现在最缺的东西。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16V的生产商,现在就卡在了这个节骨眼上。他们接了一大堆订单,不仅要给台湾造,还要给其他盟友造,自己美国空军也要升级。 可生产线上需要的稀土零部件,却开始断断续续地供不上了。这就好比一个顶级大厨,菜谱、食材、炉灶都齐了,却发现最关键的调味品断货了。 这道“佛跳墙”还怎么做?没办法,只能等,或者拆东墙补西墙,把原本给A客户的零件,先拿去给B客户的飞机装上。 这下,台湾就成了那个被“拆”的“东墙”。在美国的全球军售优先级里,台湾的订单显然不是最靠前的。当供应链出现瓶颈时,最先被牺牲的,往往就是这些“非核心盟友”的订单。 李庆然口中那句“风险很高”,翻译过来就是:“美国人那边造不出来,我们也没办法,只能等。”这一等,可能就是一年,也可能是好几年。而在这段时间里,对岸的空军实力却在飞速发展,此消彼长,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更讽刺的是,台湾花两千多亿,本想买一张“护身符”,结果却发现,这张“护身符”的“出厂许可”,竟然捏在自己最大的“威胁”手里。这就像一个人花钱请了个保镖,结果保镖的工资,却得天天去跟自己的死对头借。这种安全感,未免也太脆弱了。这场稀土大战,中国甚至不用动用一兵一卒,仅仅是调整了一下自己的产业政策,就轻松地让台湾的“天价军购”陷入了困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延迟,而是一场典型的供应链战争,台湾不幸成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 附带损害。 那么,在这场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台湾究竟是想成为棋手,还是注定只是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当花大价钱买来的“安全感”变得遥遥无期,这种“倚美”策略的可靠性,又还剩下几分? 这恐怕比F-16V能否准时交付,更值得那些沉迷于“以武拒统”的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