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非常盘点中 2025-10-26 01:51:57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先看根子上的事儿,新加坡的华人从来不是 “铁板一块” 的族群。1819 年开埠那会儿,马来人还是岛上的人口主力,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华人数量才慢慢反超。 这些华人里有福建人、潮州人、广东人,还有在东南亚土生土长的峇峇娘惹,别说对中国有感情,早年不同籍贯之间都少有往来。 等到 1965 年新加坡独立,国土就那么点大,还挤着马来、印度、欧亚等好几个族群,要是让占多数的华人 “说了算”,其他族群早闹起来了,国家根本站不住脚。 光有历史惯性不够,新加坡政府直接用硬规矩把各族群 “绑” 在一起过日子。最实在的就是组屋的种族配额制。 不管你多有钱,想买政府组屋,得看小区里的族群比例,华人家庭不能超过总数的 80%,马来族、印度族都得留够名额。 这意味着华人压根没法抱团聚居,出门买菜可能碰到马来邻居,孩子同学里肯定有印度伙伴,日常相处早把 “华人圈子” 拆得七零八落。 政治上的规矩更硬,国会里有 “集选区制度”,每个选区的候选人名单里必须有少数族群代表,不然连参选资格都没有。还有总统保留选举制度,要是连续几任总统都来自同一族群,下一届就只能从其他族群里选。这么一来,华人政客想上台,必须先考虑马来、印度选民的利益,压根没法搞 “华人优先” 那一套。 硬规矩之外,教育才是塑造认同的关键。新加坡小学的 “品格与公民教育” 课里,核心价值观提的是 “尊重、和谐”,公民意识培养的是 “国民与文化认同感”,从头到尾没提过 “华人身份” 这回事。 孩子们从小就被教 “首先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华人、马来人”,历史课讲新加坡独立的艰难,语文课既有华文读物也有马来语、泰米尔语作品,连李显龙演讲都得拿着 “魔法杯”,喝口水就切换华语、马来语、英语三种语言,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新加坡的官方语言里华文只是其中一种,没人能搞特殊。 这种认同到了生活里,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 “新加坡优先”。春节新加坡也挂灯笼、舞狮子,看着年味儿十足,但这只是文化习俗,就像印度人过屠妖节、马来人过开斋节一样,都是 “新加坡文化拼盘” 里的一块,跟 “中国认同” 没关系。 当地华人关心的是组屋涨价、公积金政策、就业机会,至于中国经济好不好、有什么新政策,除非影响到新加坡的贸易,否则很少有人真当回事。 说华人 “不受欢迎” 也不准确,其实是 “没有特权”。新加坡的超市里,马来人的椰浆饭、印度人的咖喱角和华人的海南鸡饭摆在一起卖,没人会因为华人多就给海南鸡饭堆到 C 位。 职场上更明显,政府企业招聘必须公示族群比例,要是华人占比超标,就算候选人再优秀也得往后排,就是为了避免少数族群被边缘化。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新加坡的华人多,更像是 “数量上的巧合”,而非 “身份上的特权”。政府花了几十年时间,用制度、教育、文化把 “新加坡人” 这个身份焊在每个人心里,各族群都得在国家利益的框架下找位置。 对当地华人来说,“我是新加坡人” 是生存本能,“我是华人” 只是文化标签,至于中国好不好,那是另一个国家的事儿,远不如新加坡的组屋配额、物价指数来得实在。 那些觉得 “华人多就该受优待” 的误区,其实是没搞懂新加坡的生存逻辑。这个弹丸小国要在东南亚立足,必须靠 “多元平衡” 续命,要是真让华人抱团搞认同,别说得罪周边国家,国内先就得乱套。 所以新加坡的华人不在乎中国好不好,不是 “冷血”,而是被几十年的国家治理磨出来的现实。在这个国家,只有 “新加坡人” 的身份最管用,其他的都得往后靠。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