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山东18岁高3男孩,家境贫寒,租不起房,每天走30公里上学,一陌生大娘说:“来我家住,不收钱!”男孩因此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当公务员!谁知,6年后,大娘重病,男孩辞职回乡亲自照顾! 朱观景这小子,1976年出生在山东临沂郯城县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那时候农村日子苦,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家里几个孩子全靠地里刨食。他从小就懂事,长子当家,帮着干活挑水砍柴,从不喊累。初中那会儿,学校离家十来里,他天不亮就出门,风里来雨里去,脚底板磨出老茧。课余还得下地拔草翻土,手上总留着泥巴味。家里穷,买不起新书,他就把旧本子翻来覆去用,晚上借着月光或蜡烛头看字。父母省吃俭用,偶尔给他买个玉米棒子,他就当宝贝啃完继续念书。高一学校搬远了,路拉长到二十公里,他适应得快,冬天冻手夏天晒背,从没耽误一堂课。父亲借来辆破自行车,他骑着吱嘎响的链条赶路,坏了就推着走,肩膀上书包压出红印。1995年高三,家境更紧巴,父母从箱底抠出20块钱,让他镇上租房凑合。他背着行李进镇,敲门找房东,报价一听就摇头。学校铃声一响,他只能咬牙走那30公里,来回路过玉米地,腿酸得像灌铅。晚上回家泡脚挤水泡,裹上布条第二天还得重复。课间他不闲着,树下背公式,手指头比划着默写笔记。这样的日子,换谁都得扛不住,可他就这么挺着,脑子里全是考大学那点念想。农村孩子多,竞争狠,他知道不拼就没出路。父母不识字,但总叮嘱他多读书,以后别像他们一样。朱观景听着,攥紧拳头,继续埋头苦干。 租房的事成了死结,20块钱在镇上连个窝都换不来。他每天转悠小巷,眼睛直盯空屋,手里书包带子捏得发白。父母的钱早花光买米面,他饿着肚子坚持复习。就在这节骨眼上,朱学秀出现了。这大娘67岁,丈夫没了,儿子在外打工,她一人拉扯两岁孙女,守着土坯小院过日子。家境也一般,靠种点地和捡点活计维持。她留意到这小子反复出现,瘦巴巴的样子让人心疼。问清情况后,她二话不说让他住进来,不收一分钱。朱观景搬进去,屋子简陋,一角铺空铺,他铺开书本就干。朱学秀管饭,多盛碗粥端过去,晚上添灯油让他看书。孙女哭闹,她哄着腾出手,帮他洗衣裳晾晒。路程短到几公里,他时间多了,埋头做题背书,成绩蹭蹭上涨。以前走路省下的力气,全砸在学习上。朱学秀不光给吃住,还省下煤油钱,让他多点灯。高考前,她多备馒头给他带,成绩一出,他中了山东省文科状元,考上中国人民大学。临走,他攒下1200块塞给她,她推辞半天收了。大学四年,他在北京念书,课业重但适应快,毕业留京进公务员系统。办公室坐班,处理文件,下班挤地铁回家,工资够花,日子稳当。他常写信报平安,信封上北京邮戳一盖,就寄回山东。朱学秀看信时,孙女在一旁玩,她慢慢念给他听。这样的小事,串起两人缘分。朱观景知道,没这大娘,他高考悬了。这份恩,得记一辈子。 北京的日子过得顺,朱观景工作踏实,升职加薪水到渠成。2001年,电话铃一响,孙女声音急,说朱学秀病重,得家属签字。他放下手头活,收拾行李买票赶火车。车厢摇晃,他靠窗坐着,脑子转着怎么照顾。回村到医院,她躺在床上,他握手陪医生谈方案,推轮椅去检查。病情稳了,他办辞职,箱子一打包运回山东。村里小屋,他加固门窗,扫院落叶。每天起床扶她穿衣,盛粥吹凉递勺。午后推轮椅散步,村道上并肩走,她拄拐试站,他扶胳膊稳住。闲时淘米下锅,她添柴生火,饭熟上桌热乎乎。包饺子,他和面揉团,她教擀皮捏边,码盘蒸好两人吃。雨天撑伞去诊所,避水洼慢行。冬日生火暖炕,他铲煤塞炉,她裹毯靠坐,端姜汤传手。砍柴时斧头起落,他堆木块,她坐门槛看。年头一年,朱观景干农活锄地,汗滴土里,她递水壶歇口气。药端来喂饭,擦嘴角汤渍,一点不马虎。朱学秀晚年,他寸步不离,直至2010年她走,他守床边合眼。照顾9年,日子清苦但实打实。朱观景没后悔,公务员丢了,换来这份回报。农村人就这样,恩情记心上,不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