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代为什么能够产生大量的进士和状元? 这是一位网友在2022年提的一个问题。 首先,问题不太严谨,历代? 科举考试兴于唐代,而直到唐末,才有三王开闽(公元885年),开闽,有教化之意,意味着之前的福建颇为蛮荒。而福建变得如此,追溯起来,汉武帝在平息闽越国的叛乱后,公元前112年,以福建道路难行,不易管理,于是对整福建来了个坚壁清野——迁闽人至江淮。 因此,福建出大量的进士、状元,那都是到了宋代的事情,或者说南宋时期。 第二,为什么是宋代开始? 上图是北宋的地图,而到了南宋,都城都迁到临安,北方属于金、元、夏,南方,算起来,差不多就现在的广东、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了,而福建,远离战火,自然吸引诸多南渡之人安居与此。人多了,竞争的省份又少了,自然出的进士、状元就多了。 第三,明清时期福建为何仍产生大量的进士与状元? 简单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阐述下个人理解。 人和: 公元1397,洪武三十年,会式中因为51名士子全为南方人,于是引发了“南北榜案”。 为什么会爆发南北榜案(南北学子实力差距悬殊)? 南宋迁都临安,产生的一个极大影响就是文化(学术)的中心由北方转向了南方,比如,被誉为儒家孔子之后首推朱熹,祖籍江西,生于福建,学于福建,成长于福建。 这不是单单福建产生大量的进士,状元,是整个南方的学术积累——岳麓山下的朱张会讲。 地利: 自朱熹在福建推行《家礼》,福建的宗族变得越加强大。比如最近因为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被大众知晓的福州螺洲,这里不仅有吴石将军的出了6位进士,19为举人的吴氏家族,更有出了21位进士,209位举人的陈氏,其代表人物是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也是全闽师范学堂(近福建师范大学)的创立人。 福建因为交通不便,更是皇权不下县——地方宗族能力巨大,而一个庞大稳定的家族,更有能力聚集财力物力人力去培养宗族子弟。如,黄花岗烈士,写《与妻书》的林觉名,是参与国徽、人民纪念碑等设计的林薇因的叔叔。同属福建林氏。 天时: 自宋以后,海上贸易越发兴盛,即使局势动荡,但贸易(走私)总能“有钱能使鬼推磨”。 贸易的兴旺,有两个作用:第一 是财富,因为有足够的财富,才能支持学子的求学之路;第二 见识(信息),一部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为什么?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 所以,自宋以后,福州能出大量的人才,源自,天时、地利、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