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背刺”,终于来了!就在媒体还在吹嘘“美制导弹获准打入俄国”时,特朗普一盆冷水浇下:“假新闻!”。他这一招,直接把基辅和柏林、巴黎,一起推进了“火坑”!这根本不是什么“政策反复”,这是一场冷酷的“政治切割”。 那天早上,报纸上线一篇重磅消息,直指特朗普政府悄无声息地松绑了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的打击限制。具体来说,美国开始分享情报数据,帮助乌克兰用西方盟友提供的长程导弹锁定目标,比如布良斯克州那边的军工厂,那地方是俄军弹药和武器的关键补给点。报道里提到,这些导弹主要是英国的“风暴之影”和法国的“风暴阴影”型号,本来受限于射程和使用规则,只能打边境附近,现在情报支持下,能深入俄罗斯几百公里。消息一出,国际媒体炸锅了,CNN、BBC全跟进,标题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就差说乌克兰要反转战局了。基辅那边,外长库列巴没多久就出来表态,感谢盟友支持,说这能有效切断俄军后勤线。欧洲的反应也不慢,德国总理朔尔茨的办公室发了份简短声明,重申北约团结,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团队则在欧盟会议上推了把,强调这步棋对遏制俄罗斯侵略有战略意义。你看,这波操作本来是给乌克兰士气提振的,顺带拉近美欧关系,毕竟导弹技术上美国有份儿,芯片和软件都离不开华盛顿的供应链。 可谁成想,下午没多久,特朗普的Truth Social账号就甩出一条帖,直截了当:“华尔街日报关于美国批准乌克兰用长程导弹深入俄罗斯的报道是假新闻!美国跟那些导弹没关系,不管它们从哪儿来,乌克兰怎么用,我们都不掺和。”这下子,节奏全乱了。报道刚热乎24小时,就被总统一巴掌扇飞。特朗普这人向来爱用“假新闻”这词儿,但这次特别狠,直接把锅全推出去,说美国啥也没干。实际情况呢?根据国务院的公开数据,美国到目前为止给乌克兰的军援总额已经超过700亿美元,包括防空系统、坦克和弹药,但长程导弹这块儿,一直卡着红线。拜登时代就没松口,特朗普上台后也没变,顶多是情报共享,但那不算直接批准使用。报道里那些“匿名官员”的说法,特朗普一口咬定是媒体捕风捉影。结果呢?基辅的庆祝还没散场,就得紧急灭火,泽连斯基的发言人出来澄清,说打击行动还是按规则来,没越界。士气这东西,本来就脆弱,这下子更得稳住阵脚,转而靠无人机和小口径武器顶着。 这事儿对乌克兰的打击不小。战场上,俄军后勤线拉得老长,乌克兰要是能用长程导弹定点清除那些军工厂和仓库,补给车队就得瘫一半,推进速度自然慢下来。可现在,特朗普这句“无关”,等于堵死了这条路。乌克兰军队的远程打击能力,本来就依赖西方导弹,这些玩意儿射程250公里以上,但规则一变,目标坐标就得重新审。情报共享是共享了,可没绿灯,谁敢真打?前线士兵的日子更苦,补给短缺,阵地拉锯战打得没完没了。泽连斯基团队得赶紧调整,公开场合继续喊欧洲援助,私下里估计得跟华盛顿磨嘴皮子。说白了,这不是小事儿,而是战略级别的卡脖子。俄罗斯那边,外交部发言人拉夫罗夫立马跳出来,说任何升级都算直接介入,普京的核威慑言论也没少放。乌克兰夹在中间,进退两难,本来指望美国带头,现在等于被晾一边,只能自己扛。 更难堪的,还得数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老大哥。柏林和巴黎,早就在导弹供应上玩儿“灰色地带”了。德国的“金牛座”导弹射程500公里,法国和英国的“风暴”系列也差不多,这些武器去年就批了,但用在俄罗斯本土,总得美国点头才稳。朔尔茨上台后,军援德国是主力,但国内反战声音大,绿党和社民党天天闹,援助一多就得国会吵架。马克龙那边,法国工厂加班生产导弹,交付乌克兰上百枚,可巴黎的街头抗议也没少见,民众喊着“别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俩都默许了乌克兰的有限使用,现在特朗普公开甩锅,等于把欧洲架火上烤。帮乌克兰深打?俄罗斯的报复警告可不是开玩笑的,上周莫斯科刚搞核演习,边境巡逻加码。欧洲要是独扛,北约内部就得裂,德国的能源账本本来就难看,俄罗斯天然气禁运后,电价翻倍,朔尔茨的民调直线下滑。不帮?那就得承认盟友不靠谱,欧盟的团结口号成空话。特朗普这手,表面澄清事实,骨子里是把责任全扔给柏林和巴黎,让他们自己选:要么硬刚俄罗斯,要么当缩头乌龟。欧洲媒体这几天评论不少,法国的《费加罗报》直说这是“跨大西洋信任危机”,德国的《明镜周刊》则吐槽华盛顿的“孤立主义复活”。 特朗普为啥这么干?别绕弯子,说到底是场政治算计。他上台后,乌克兰援助这笔账越来越烫手。700多亿美金,从坦克到卫星,从2022年开打到现在,花得像流水。国会共和党右翼天天嚷嚷“美国优先”,选民民调显示,超过60%的人觉得该停手了,转钱修国内基础设施。特朗普的竞选承诺里,就有“结束乌克兰战争”的金句,他跟普京通话时也提过“冻结战线,谈和解”。这导弹事儿一出,正好借机表演“止损”。否认报道,不光洗白自己,还讨好国内那些不想再掏腰包的铁杆粉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