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数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

豌豆大说法 2025-10-25 17:52:00

国外军事专家推算,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数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 我国防护专家钱七虎院士的回答很干脆:中国有多种防御手段,我们不怕。 (信息来源:中华网 专家谈中国版 “金穹” 反导防御系统) 这句简短的话,绝非一时豪言,而是对一个庞大且深思熟虑的国家生存体系的精准概括。这份底气,并非源于一两件横空出世的先进武器,而是几代人呕心沥血,构建出的一套融合了“藏、防、反”三重逻辑的深层国家韧性体系。 这份底气的根基,深植于我们的日常之中。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中国国防的第一道、也是最广阔的一道防线,是将强大的防护能力融入了全民的基础设施里,形成了一道外界模型难以估算的战略纵深。 钱院士的工程哲学很精妙,讲究“该抗的抗住,该让的让开”。珠海机场那场被称为“亚洲第一爆”的工程就是最好的体现。 1.2万吨炸药在38秒内精准引爆半座山,硬是没伤到600米外的村庄。这种精准控制力,同样用在了国防上。 比如南京长江隧道,它不只是个交通工程。面对世界罕见的地质挑战,钱院士力排众议,坚持用盾构机施工,甚至在刀盘磨损停工时连夜赶回指导改良。最终建成的,说白了,就是一个能抵御强震和巨大水压的放大版防护工事。 类似的思路贯穿在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等无数大型项目中。国家的基础动脉,在规划之初就被赋予了潜在掩体的功能。这种“藏在日常里的底气”,是外国军事专家在电脑上推演伤亡数据时,永远无法量化的那个“X因素”。 当然,只“藏”不够,还得能“防”。面对高超音速武器满天飞的时代,中国织就了一张从预警到拦截,层层递进的主动防御网。这张网的大脑和神经,是一个由卫星、地面雷达和水下声呐构成的预警大数据平台。它24小时盯着全球,一旦探测到导弹点火,立刻计算弹道,数据直传指挥与拦截系统,为我们争取宝贵的反应时间。 防御体系的“外层空间之盾”,是红旗-29这样的狠角色。它的拦截高度超过1000公里,早已冲出大气层。相比之下,美国萨德系统150公里的拦截高度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与它配合的,还有拦截高度500公里的红旗-19,负责对付中远程导弹。而在地面,则有红旗-9B这样的防空系统作为最后的哨兵。整套体系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拦”的闭环,立体而严密。 最高级的防御,是让对手彻底打消攻击的念头。这就引出了最后的“反”字诀——确保拥有一个任何打击都无法摧毁、且必定能实施毁灭性报复的战略反击能力。 这份能力的生存基石,是那座耗资数千亿、深达千米的“地下长城”。综合来看,它强悍到能硬抗在300米内爆炸的50万吨当量核弹,甚至能抵御百万吨级核弹的直接命中。这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三十多倍。 其内部不只是藏导弹,更是一个完整的地下世界,指挥中枢、工业设施、生活设施、医疗、粮食水源储备,应有尽有。就是为了确保即便天塌下来,我们的反击力量也能活下来,并长期生存。 钱院士早在38岁时就攻克了核爆后变形的飞机洞库门,让反击力量出得去。后来,他又预见到美军会研发GBU-57这类钻地弹,于是牵头研制复合装甲与电磁屏蔽技术,让我们的“盾”总能比对方的“矛”快一步。 俄罗斯智库曾评估,这座“地下长城”直接将中国核力量的生存率从30%拉升到了70%以上。这个数字,就是威慑力的保证。 有了生存保证,我们的反击力量——“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才真正令人生畏。陆地上,有东风系列洲际导弹公路机动,难以追踪;海洋里,有“巨浪”潜射导弹藏于深海,悄无声息。这套体系,能在10分钟内投送上百枚核弹头,覆盖北美90%的战略目标。 当我们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反击能力又如此可靠且致命时,任何对手在按下按钮前,都必须掂量一下那无法承受的后果。 所以,钱七虎院士的一句“不怕”,背后是“藏”于民间的巨大韧性,“防”于空中的硬核铁壁,以及“反”于地下的雷霆之怒。这是一个完整而紧密的体系,一种攻防不愁的底气,也是中国国家安全的真正基石。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豌豆大说法

豌豆大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