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何迟迟不用苏57?说白了,是因为俄罗斯真不敢用,韩国掐住了它的脖子,别看

水绿玩转世界 2025-10-25 17:27:29

俄罗斯为何迟迟不用苏57?说白了,是因为俄罗斯真不敢用,韩国掐住了它的脖子,别看苏57是毛子自己造的,可他们的数量并不多,坏一架就少一架,造出新的难上加难,这种战机中看不中用,要是真被打下来了,那还不得哭死。   俄罗斯的苏-57算是这些年军事圈里的“话题明星”,顶着五代机的名头,又是俄罗斯军工的门面,可真到了俄乌战场上,露面次数少得可怜,好多人都纳闷,这号称能对抗西方战机的宝贝,怎么藏着掖着不肯用?   其实根本不是不想用,是真的不敢用,苏-57的产量简直慢得让人着急,从2019年开始量产,折腾好几年,到现在总共也没造出多少。   一开始计划得挺美,想着几年内交付上百架,结果2019年好不容易交了一架,还没过多久就坠毁了,那之后产量更是断断续续,一年也就几架的量,直到最近两年才稍微快点,但一年撑死了也就十几架。   这么点数量,往战场上一放,根本经不起消耗,之前就有一架在基地被无人机击伤了,虽说后来修好了,但也给俄军提了个醒,这玩意儿太金贵,坏一架就少一架。   前线苏-34轰炸机摔了还能补,苏-57要是真被打下来,想再造一架补上难如登天,这种情况下谁敢轻易派出去冒险。   更要命的是供应链被卡得死死的,网上说韩国掐住脖子,这话不算全错,但不止韩国一个,苏-57看着是俄罗斯自己造的,核心零件好多都得靠进口。   就说雷达里的关键芯片,以前大多是从韩国买的,现在西方一制裁,韩国那边直接断供了,俄罗斯自己又造不出这么好的芯片,国产的项目影子都没见着,这雷达性能自然受影响。   还有机身用的碳纤维材料,以前主要从日本进口,制裁后库存越用越少,现在剩下的量也就够造十几架的,发动机叶片更头疼,以前七成都是乌克兰工厂供货,现在只能拆旧飞机的零件凑数。   除了这些,连通信系统需要的校准设备都得从德国买,现在这些渠道全被掐断了,黑市上偶尔能弄到点民用零件,但军用的根本买不着,没有这些东西,生产线想提速都没辙。   有人说苏-57是“中看不中用”,这话虽有点绝对,但确实戳中了一些问题,它的隐身性能就被诟病不少,机身接缝处处理得粗糙,发动机叶片都暴露在外,隐身效果大打折扣。   美军曾经做过模拟对抗,说苏-57只要一拐弯,雷达上就看得清清楚楚,跟个灯泡似的,而且现在装的发动机还是过渡款,真正的标配发动机到现在还没量产,超音速巡航这些关键本事根本发挥不出来。   这样的性能,真要是深入乌军空域,很容易被防空系统盯上,之前有一次苏-57挂着导弹去前线,刚进战区就被乌军的雷达锁定了,赶紧掉头跑了回来,可见底气有多不足。   俄军不敢用苏-57,还有个重要原因是输不起,这飞机不只是一架战机,更是俄罗斯军工的脸面,是用来对外推销的招牌,要是真在战场上被打下来,残骸被西方拿去研究,那里面的技术秘密就全暴露了。   印度以前还想跟俄罗斯合作研发,后来就是发现苏-57毛病太多,雷达数据有水分,隐身涂层一掉渣,气得直接撕了合同。   现在好不容易有阿尔及利亚订了一批,要是真出了战损,其他潜在买家肯定得打退堂鼓,到时候外贸生意黄了,资金回笼不了,产能更提不上去,这不就成了恶性循环。   2019年那架坠毁的飞机,查出来是飞控系统有毛病,俄军之后不得不放慢生产,花了不少时间测试调整,而发动机的问题更突出,标配的发动机研发拖了又拖,到现在还没法批量生产,导致现在的苏-57都是“过渡版”,造多了怕以后跟不上升级。   同时成本也是个大难题,一架苏-57造价极高,因为产量上不去,没法摊薄成本,价格就降不下来,俄军自己买不起太多,外贸又打不开局面,工厂没钱升级设备,产能自然上不去。   所以说,俄军不用苏-57,从来不是简单的“不敢”,而是综合了数量、成本、技术和外部环境的无奈选择,这飞机就是个精致的“限量手办”,看着光鲜,实则脆弱得很,经不起实战的磕碰,俄军只能抱着少量宝贝小心翼翼过日子。   大家觉得俄罗斯要是真的把苏-57大量派上战场,能改变前线的空中局势吗?

0 阅读:91
水绿玩转世界

水绿玩转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