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而已,却引发不同品牌粉丝间的激烈对立,本质是将自我需求的“合理性”绝对化,进而否定其他需求存在的价值,这是认知狭隘的典型表现。他们困在“自己的选择才是最优解”的闭环里,看不见世界本就该有的多元模样。
从商业逻辑看,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的并存,恰恰是市场对“多元需求”的精准响应。华为在通信技术与高端体验上的深耕、小米对性价比的执着、OV在设计美学与线下服务上的发力,都是基于不同用户群体的痛点打造,何来“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需求适配与否,没有产品优劣之别。
更该留意的是,将手机品牌与个人价值深度绑定的行为。用“用某品牌就low”“买某机型是被割韭菜”来评判他人,本质是把产品当成了身份标签,试图用品牌选择来定义自己或他人的社会阶层、认知水平,这是一种极其幼稚的价值绑定——手机只是工具,从来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尺。
放眼更广阔的维度,多元本就是世界的常态。小到一部手机的选择,大到价值观的差异,接纳不同、尊重多样,才是成熟认知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