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致美联储经济盲判,孙玉良:把利率变成“猜拳”】想象一下:一个棋

孙王良评 2025-10-25 11:00:51

【美国政府“停摆”致美联储经济盲判,孙玉良:把利率变成“猜拳”】

想象一下:一个棋手在半场被蒙上眼睛,还要在十分钟内下出几步决定命运的棋。现在把这场戏换成现实——美联储正面临这样一场噩梦级的“盲判”。政府停摆先把官方经济数据的水龙头关掉,再把美联储推到决策台前,让它在数据缺席的黑暗中试图摸索通胀与就业的真相。CNN的这篇报道把这场难题讲得明白:没有失业率、没有零售销售月报,货币当局如何稳住方向盘?

官方数据之于美联储,不只是数字,而是“黄金标准”。那些由劳工统计局和商务部按月按季度发布的报告,历来是利率决策的基石。政府停摆把这些支柱拆了,美联储便不得不转向信用卡交易、汽车销售、私营机构的样本数据来拼图。问题是,私有数据本来常以政府数据为基准;当基准消失,替代品的可靠性就大打折扣。经济学家提醒过:私营数据能给信号,却难以取代官方核验后的全貌。

这不是科研室的学术猜想,而是实打实的政策困局。距离下一次利率会议只有一周,美联储官员们得判断劳动力市场是疲软到需要降息友善,还是依旧坚挺、需要维持高利率以压通胀。8月的数据曾显示招聘增速已降至2010年以来低位,年轻人和少数族裔失业率上升;这些点滴信息组合起来,能决定数千亿美元的利率走向。没有完整的官方图景,任何一次决策都暗含盲区。

更糟糕的是,这场困局并非孤立事件。美联储同时面对特朗普政府的独立性攻击、住房可负担性危机、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持续的通胀压力、关税不确定性以及就业市场本身的低迷。将所有这些复杂变量放在没有政府数据的桌面上,相当于在雾中点火。ADP此前终止与美联储的数据共享,又进一步压缩了可用私有数据的来源。历史并非没有先例:2018—2019年停摆时,美联储也用过信用卡数据和汽车销售替代零售月报,但那次是短暂的补救,而非长期的制度常态。

政府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社会保障年度成本调整,劳工统计局召回员工,将发布9月CPI。但一份CPI并不能替代一整套的就业与消费数据。美联储能获得一两项临时更新,却仍然对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感到“盲”。政策制定的盲点,会让市场参与者和普通家庭承担风险——企业投资会更谨慎,贷款成本的不确定会传导到房贷与企业融资上,普通家庭在物价与利率的摇摆间承受更大不确定。

把目光拉回政治场景,停摆并非无代价的预算争执。它把国家统计机器当作政治博弈的筹码,而影响的是整个经济治理的根本功能。若统计发布成为可被中断的变量,市场预期、政策透明度与经济决策的质量都会被侵蚀。美联储这一次不得不靠替代数据“打底”,这种做法或许能应急,但无法成为常态。数据的连续性与权威性,应当超越一时政治对抗。

读者可以想象决策会议室里的场景:几位高层经济学家面对不完整的图表,旁边是花花绿绿的私营数据图线,他们需要判断是否以风险为代价做出偏向收紧或宽松的决定。每一个判断都会带来真实的后果:企业投资、就业招聘、家庭消费甚至选举意愿。市场很快把不确定性折价,波动性上升,普通人感到的不是学术争论,而是账户里的那一笔多出的利息或减少的工资购买力。

美联储并非无所适从,历史经验和创新的数据替代能暂时填补空白。但制度的耐久性需要依靠健全的公共统计体系做支撑。若美国要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有效性保持在高位,治理层需要认识到:统计数据不是可有可无的“官僚产出”,而是现代经济治理的生命线。把统计作为政治筹码,终究会把整个经济政策变成蒙眼走钢丝。

文章在此画一条醒目的界线:应急的替代方案能救场,但不能当日常。美联储的盲判不是某个官员的失误,而是制度链条被政治断开的信号。公共数据回归正常,治理与信任才会慢慢恢复。愿决策者把对话从政治攻防拉回到治理的台面,让经济的“解剖图”能在每次会议前完整展开,而不是靠临时拼图去赌市场与民生的耐心。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