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立刻邀请他前往台湾,不仅补发了他被俘27年的中将军饷,还恢复了他的名誉,蒋介石万没想到,黄维竟直接拒绝了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3月19日,最后一批战犯特赦名单公布,远在台北病榻上的蒋介石听到黄维这个名字时,整个人突然坐了起来,这位昔日黄埔一期的得意门生,终于要重获自由了。 蒋介石当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把黄维接回台湾,补发从1948年被俘至今整整27年的中将军饷,并恢复所有军衔与荣誉,对于一个刚从战犯管理所走出来的七旬老人,这样的条件足以让余生衣食无忧。 消息传到北京,所有人都以为黄维会答应,毕竟在功德林那些年,他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别人写检讨材料,他交上来的是永动机设计图;别人开会检讨,他一言不发或者抄写《正气歌》,这样一个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人,难道不该回到旧主身边吗? 可黄维的回答让所有人意外,他在记者镜头前,当场撕掉了台湾方面的邀请电报,这个举动不是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说起来,黄维对蒋介石的感情确实深厚,1924年黄埔军校开学,农家子弟黄维因为能一字不差背诵《步兵操典》,被蒋校长当场夸赞。 此后在军旅生涯中,黄维屡立战功,抗战期间在罗店血战中,三个师打到只剩600人,蒋介石亲自赠送瑞士怀表,这种知遇之恩,黄维铭记一生。 1948年淮海战役,黄维率领第十二兵团被围困在双堆集,两个月的苦战后,他的崭新坦克在距离友军仅4华里处抛锚,副司令胡琏开着旧坦克反而逃出了包围圈。 被俘时,黄维脱下棉袄化名“方正馨”,谎称自己是14军的上尉文书,审讯人员让他写名字,他从口袋掏出派克钢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字,笔锋刚健遒劲,再看看他手腕上的名贵手表,答案不言自明。 送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黄维成了最难对付的一个,他留长须、昂首阔步,拒绝认错,坚持认为“兵败乃常事”。 其他战犯平均18个月思想转变,黄维却用27年时间手抄《正气歌》365遍,他痴迷研究永动机,明知违背科学规律,却执意投入,仿佛要用这种方式证明思想的独立。 改变黄维的不是说教,而是一些具体的事,1952年春天,他突发腹膜炎,腹水严重到皮下都是水,管理所立刻把他送进复兴医院,请来北京最好的医学专家会诊。 治疗需要的链霉素国内无法生产,苏联产的质量不好副作用大,周总理办公室特批动用外汇从香港购买,四年治疗下来,黄维身上五种结核病全部治愈。 1968年转押到抚顺管理所后,管理人员不仅没有嘲笑他研究永动机,反而调来技术人员帮他造模型,管理所还花钱委托机械厂加工配件。 虽然那台机器启动后转了几圈就停了,但这种尊重让黄维第一次感到人格未被否定,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物资匮乏,他仍能获得肉类和鸡蛋供应,这些超出预期的照料,让他说出“感谢共产党给了第二次生命”。 还有家人的经历也在影响着他,妻子蔡若曙在他被俘后带着孩子回到大陆,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靠一份工作养活全家。 1959年第一批特赦没有黄维的名字,全家人守在收音机旁等了一整晚,最后等来的是失望,蔡若曙几乎崩溃,但即便如此,共产党并没有为难他的家人,孩子们都接受了良好教育。 当黄维在1975年终于走出管理所,他面对的是两个选择,去台湾,有高官厚禄和补发的27年军饷;留在大陆,只有每月200元工资。 但他很清楚,27年里是谁在照顾他的性命,是谁让他的家人安稳生活,人要讲良心,不能背弃现实的善待。 更重要的是,这27年的观察让他看到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返台意味着站在分裂的一边,他不愿意背负这样的名声,特赦后黄维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积极推动两岸统一。 1989年初台湾再次邀请,黄维准备了大半年的访问计划,却在出发前一天突发心脏病去世,手里还攥着那份访问名单。 黄维的选择不是简单的背叛或投靠,而是从对个人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个转变用了27年,代价是妻子的悲剧和自己的青春。 但当他带着自费印刷的《淮海战役反思录》走进军事学院,看着台下年轻军官的国防绿军装时,或许终于明白,有些价值无法用金钱计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光明网——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