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陈毅被叛徒陈宏诱骗下山,陈毅下山后因口渴,向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少妇讨水喝,谁知少妇竟是叛徒妻子,叛徒妻子的一句方言,竟救了陈毅的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4月的江西梅岭,陈毅拄着竹杖往大余县城赶,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联络员陈宏送来消息,说中央派了特派员来接头,这对失联快三年的游击队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讯。 可陈毅这人心思缜密,总觉得这事来得太突然,像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其实陈毅的直觉没错,陈宏早在一个月前就被龚楚抓了。 这个龚楚原本是红军将领,叛变后专门抓捕老部下,手段毒辣得很,陈宏开始还挺硬气,可龚楚威胁要抓他老婆孩子,这下陈宏扛不住了。 为了保命,他按照龚楚的意思伪造了中央来信,就等着陈毅自投罗网,城南饭店已经埋伏好了一个排的兵力,只要陈毅一露面,立马就能抓住。 陈毅带着黄赞龙走到半路,嗓子干得冒烟,看到路边有户人家,院子里一个少妇正在洗衣服,他就上前讨碗水喝。 少妇倒是热情,舀了水递过来,陈毅接过水,随口问了句陈宏在不在家,少妇头也不抬,用赣南话甩出一句话来。 这句话救了陈毅的命,少妇说的是“去团部了”,可她的方言口音很重,陈毅听成了“糖铺”,广启安糖铺正是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点,按照地下工作的规矩,这种机密信息绝对不能让家属知道。 陈毅当场就警觉起来,难道陈宏出事了?他压住心里的惊疑,跟黄赞龙使了个眼色,两人告辞离开。 他们直奔糖铺想探探虚实,还没走近,就发现不对劲,平时热闹的铺子冷冷清清,门口还有国民党士兵来回走动。 陈毅心里一沉,立刻拐进旁边的茶馆,就在这时,糖铺的伙计老曾走了进来,看见陈毅脸色大变,压低声音急促地说:陈宏叛变了,快走。 陈毅和黄赞龙当即分头撤离,可糖铺那边久等不到人,陈宏慌了神,干脆直接带兵上梅岭搜山,幸好项英他们早有防备,哨兵吹响警笛,大家立刻钻进密林藏了起来。 国民党士兵搜了半天找不到人,恼羞成怒放火烧山,眼看火势越来越大,突然天空乌云压顶,瓢泼大雨说来就来,硬生生把火浇灭了,敌人想再点火,可雨势太猛,根本点不着,只能骂骂咧咧地撤了。 陈毅躲在草丛里,浑身湿透,心里却在想那个洗衣服的少妇,她大概根本不知道丈夫已经叛变,还在家里过着平常日子,如果她说话再标准一点,如果陈毅没有误听那句方言,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这场劫难表面看是运气,实际上全靠陈毅多年养成的警惕性,他接到信没有立刻去赴约,而是先去陈宏家探底,听到不合常理的话立刻警觉,发现异常马上撤退,这才捡回一条命。 这次脱险只是南方三年游击战的一个缩影,从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开始,陈毅带着不到一万人的队伍,在国民党的重重围剿下艰难求生。 他们吃野菜煮树皮,睡山洞钻坟包,随时面对叛徒告密和敌人清剿,那三年死了六十多个高级干部,比长征牺牲的还要多。 可就是这支残破的队伍,硬是坚持了下来,后来成为新四军的骨干力量,到1947年已经发展到二十多万人。 陈毅在梅岭写下那首著名的《梅岭三章》,诗里说“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绝境中的信念。 很多年后陈毅跟子女说,革命路上处处是生死关头,有时候一碗水一句话就能决定命运,活下来靠的不只是个人本事,还有老百姓的帮助和那么一点点运气。 那个洗衣服的少妇大概永远不会知道,她无心说出的一句方言,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推了一把,这就是乱世的吊诡之处,小人物的日常举动,可能影响大人物的生死,进而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走向。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网党史频道——陈毅: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