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天,王明健被两名没有任何军衔、职务标记的神秘军人,叫到学校的一间办公室,签署了一份文件后,便销声匿迹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的一天,中南矿冶学院即将毕业的王明健接到通知,让他立即前往学校办公室,推开门,两个穿便装的陌生人正等着他。 他们没有佩戴任何军衔标识,也没有自我介绍,只是递过来一份文件,让他签字,从那一刻起,这个23岁的年轻人就从同学和家人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了。 王明健的档案上只留下“已分配”几个字,再无其他信息,他的父母收到一封简短的平安信,此后便再无音讯。 同学们私下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可能出了意外,也有人猜测是被选派出国深造,真相被严密封存,没人知道这个优秀的选矿专业学生去了哪里。 实际上,王明健被送往了一个连名字都不能说的地方,新中国刚刚起步,面对国际上的核威慑,国家决心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这需要一种特殊的材料作为原料,而提取这种材料需要既懂矿石处理又懂化学分离的专业人才,王明健的专业背景和在校表现,让他成为被选中的那一个。 他被分配到广东翁源的深山里,那里有一座编号309的秘密基地,当时的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没有现代化的提炼设备,没有完整的技术资料,甚至连基本的防护措施都很有限。 王明健和同事们只能从最基础的实验做起,一点点摸索,最困难的是提取纯度的问题,按照常规方法,从贫瘠的矿石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材料,需要复杂的工业流程和精密设备。 可当时的中国什么都缺,只能另辟蹊径,王明健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看到的洗沙淘金,突然有了灵感,他尝试把矿石敲碎,用化学溶液反复浸泡冲洗,就像淘洗沙金一样,把需要的成分一点点分离出来。 这个土办法竟然真的成功了,经过无数次调整配比和工艺流程,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当时条件的提取路线。 这套被称为简易炼铀法的技术,虽然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数不清的失败和重来,每一次实验都可能遇到危险,含有放射性的材料一旦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1959年的一次实验中,反应容器突然爆炸,王明健被冲击波掀翻,身上多处被化学物质灼伤,医生说这些伤害可能会留下永久的影响,正在医院治疗时,他收到家里的电报,从小带大他的奶奶病危。 他想请假回去,可工作进度不允许,国家等不起,几天后第二封电报来了,奶奶已经去世,王明健对着电报方向磕了个头,第二天就拖着受伤的身体回到了实验室。 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举国欢庆,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枚改写历史的武器里,有三分之二的核心材料来自王明健和他的团队。 爆炸成功后,许多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陆续调回城市,恢复了正常生活,王明健却选择留在山里,继续扩建提炼工厂,优化技术流程,这一留又是三十多年。 直到1995年退休,王明健才真正回到家乡,此时的他已经62岁,满头白发,年迈的父母几乎认不出这个离家近四十年的儿子,他没有跟任何人提起自己这些年做了什么,只是说在外地工作。 退休后的王明健也没有闲着,而是继续研究相关的技术问题,希望能留下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2020年去世前,病床上的王明健把小女儿叫到身边,让她记录下自己多年研究的心得,他说这些经验或许能帮助后来的研究者少走弯路,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想的依然是如何把知识传承下去。 王明健的一生,是那个特殊年代许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正常的生活,甚至连自己在做什么都不能告诉亲人。 这些牺牲在今天看来几乎难以想象,可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付出,让新中国在最困难的时候挺直了腰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成果,至今仍在保护着我们的和平生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功臣王明健与世长辞,曾隐姓埋名30年——东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