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

如梦菲记 2025-10-25 10:51:30

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人民日报》刊登,如今她过得怎么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冬天的密云果园里,刘学红正在给果树剪枝,村里的广播突然响起高考恢复的消息,她手里的剪刀掉在地上,蹲下身就哭了,眼泪砸在冻硬的泥土上。   这个20岁的知青怎么也想不到,两个月后,自己会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那时候的刘学红,每天最多只能挣6分工,因为力气小,扛不动水桶,刨冻土时手磨得全是血泡。   更让她心凉的是前一年的事,生产队有个去北大读低温物理的工农兵名额,她熬夜写了三稿申请书,最后名额却给了干活麻利的男知青。   坐在果园土坡上看着远处村落的灯光,她第一次觉得读书的梦可能真的圆不了了。   听到广播的那一刻,她疯了似的跑回知青点,拉着工友反复确认是不是真的,确定消息后,她把压在箱底的旧课本全翻出来,开始了与时间赛跑的50天。   没有新教材,她就厚着脸皮去借同学的书,每天晚上等人家看完,她借着油灯抄半小时,手指抄得发麻也不停。   本来想考理科,做了两套题才发现自己底子丢得太多,刘学红咬咬牙做了个决定,改考文科。   这个选择看似无奈,却歪打正着成了她最大的优势,三年知青生活给了她太多真实的感受和思考,这些都是书本里学不来的。   12月10日考试那天,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刘学红握着笔,脑海里浮现出插队以来的点点滴滴:冬天刨冻土的辛苦、申请上大学被拒的失落、在油灯下抄课本的夜晚。   她把这些经历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来,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成绩出来那天,队长举着小红花在果园里找到她,大声喊她是北京文科状元,刘学红愣在原地,手里的水桶砸在地上,直到看见成绩单上语文99分的字样才敢相信。   后来她知道,作文本来能拿满分,只是因为阅卷老师说“文无第一”才扣了1分,更让她意外的是,这篇作文还登上了《人民日报》,一个普通知青的文字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1978年春天,北大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果园,选这个专业时,她听同学说记者能到处跑、见不同的人,想起自己总喜欢听社员讲过去的事,就填了新闻系。   在北大的四年,她泡图书馆的时间比待在宿舍还多,那段在农村磨练出的韧劲让她在学习上格外专注。   1982年毕业,正值出国留学热潮,很多同学选择出国深造,刘学红却进了《中国青年报》,她从基层记者做起,跑遍全国各地的学校,用自己的笔为青年群体发声。   1995年电脑开始普及,她牵头创办《电脑大屏幕》专刊,把复杂的技术术语拆成普通人能看懂的大白话。   真正让她显示出超前眼光的是2000年,那年互联网浪潮刚刚兴起,四五十岁的刘学红从头开始学代码,带着团队建起了中青在线网站。   上线第一个月就有50万点击量,这个数字在当时已经相当可观,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学习的障碍。   2013年退休时,刘学红在报社已经工作了整整31年,如今的她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帮着带外孙,偶尔去学校给年轻人讲故事。   有人问她,要是没赶上1977年的高考会怎么办,她总是笑着说,那就接着种果树,可不管干什么,读书的劲儿不能丢。   2007年,刘学红把那张红塑料封皮的准考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如今它静静躺在“复兴之路”展厅的玻璃柜里,边角磨得发白,钢笔写的名字依旧清晰。   来往的年轻人凑在玻璃前轻声议论,不知道这张纸片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从果园知青到高考状元,从青年记者到媒体高管,刘学红的人生轨迹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1977年那个冬天,知识重新有了力量,无数像她一样的普通人借着这束光,从迷茫里走出来,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来临时,只有时刻准备着的人才能真正抓住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青年报——刘学红:插队知青考了文科状元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