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万万想不到,自己绞尽脑汁从中国台湾地区“抢”来台积电,到最后竟然白忙一场,日前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声称将加速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产能扩张及技术升级,事实上这家工厂现有的稀土库存仅仅只够维持30天,如果再无法获得来自中国大陆的稀土供应,产能就将瘫痪。 台积电美国工厂的规划始于 2020 年,初期投资金额设定为 120 亿美元,计划建设 5 纳米制程生产线,预计 2024 年开始量产。 随着时间推进,投资规模逐步提升至 400 亿美元,新增 3 纳米制程产能规划,目标是打造美国本土技术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基地。 特朗普政府曾将此事视为 “重塑美国芯片产业” 的重要成果,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吸引台积电落户,甚至推动相关法案为工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稀土在芯片制造中的作用贯穿多个关键环节。 芯片封装所需的磁性材料依赖钕、钕铁硼等稀土元素,这些材料能提升信号传输稳定性;晶圆切割过程中使用的金刚线,需添加铈元素增强耐磨性;即使是芯片制造设备中的高性能电机,也需要镝、铽等稀土元素保障运转效率。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全球芯片产业所需稀土中,超过 80% 的冶炼分离环节由中国大陆完成,这种技术与产能的双重优势,短期内难以被其他地区替代。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的稀土供应难题早有伏笔。 工厂建设初期,主要依赖美国本土及澳大利亚的稀土资源,但这些地区的稀土多为初级矿产品,缺乏符合芯片制造标准的精炼产能。 从初级矿石到可用于芯片生产的高纯度稀土材料,需经过多道复杂工艺,中国大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能力,让其他地区的供应商难以竞争。 工厂现有库存是去年通过第三方贸易商采购的精炼稀土,按照当前试生产阶段的消耗速度,仅能维持 30 天正常运转。 魏哲家关于加速产能扩张的表态,与实际供应困境形成反差。 亚利桑那工厂原本计划 2025 年实现 3 纳米制程量产,目前已完成主体厂房建设,设备安装进度达 60%。 但稀土供应的不确定性,让量产计划蒙上阴影。 台积电内部评估显示,若无法及时补充稀土库存,已安装的芯片制造设备将面临闲置风险,前期投入的设备调试成本可能付诸东流,工厂整体投产时间可能推迟 6 至 12 个月。 这场困局背后,是全球产业链协作的必然逻辑。 芯片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已持续数十年,从稀土开采、材料加工到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形成了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协作网络。 中国大陆在稀土精炼环节的优势,美国在芯片设计与设备制造领域的积累,中国台湾地区在芯片制造工艺上的领先,共同构成了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试图通过单一地区的产能转移打破这种协作平衡,往往会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台积电已启动多渠道解决方案。 一方面与中国大陆稀土企业重启合作谈判,探讨长期供应协议。另一方面推动美国本土稀土精炼产能建设,与美国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周边建设稀土精炼工厂。 但该工厂预计 2027 年才能投产,短期内无法缓解当前供应压力。 这些举措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也印证了产业链协作的重要性。 亚利桑那工厂的稀土困局,并非单纯的供应问题,更是对全球产业布局的一次提醒。 在技术高度集成、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任何一个产业环节的断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尊重产业链协作规律,通过平等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才是保障产业稳定发展的正确路径。 台积电的应对举措,以及全球产业链参与者对协作的重视,正是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也为未来全球产业布局提供了有益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