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当今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及饮食方式改变,餐桌肥甘厚味之品盛行,以致饮食积滞成为众多病证的发病根源,小儿食积咳嗽即为典型病证之一。
何为食积咳嗽?
食积咳嗽是“咳嗽、食积证”的简称,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因饮食积滞导致的咳嗽病,咳嗽是病名,食积为病机(发病根源)。然而,饮食入胃,咳嗽属肺,胃中食糜何以祸及到肺?临床上,若饮食过多,极易导致食滞肠胃,壅塞中焦,损伤脾胃。而脾胃五行中属土,肺脏五行中属金,脾土乃肺金之母,母脏脾土受损,常可累及子脏肺金。脾失健运,则胃中水谷不能化作精微,反聚而成痰;胃不腐熟,则积滞日久郁而化热,导致炼津为痰。痰出于胃而藏于肺,阻滞气机,令肺之宣降功能失常,引发咳嗽。诚如明朝秦景明《脉因证治》所云:“食滞中焦,不能运化,成痰成饮……则咳嗽之症作矣。”
食积咳嗽有哪些临床症状及特征?
中医辨别任何一种临床病证,都应四诊合参,从其主要临床症状及典型临床特征着手。食积咳嗽主要症状是:咳嗽痰多,喉中痰鸣,夜间或黎明咳嗽频发且重,并伴随饮食积滞症状如纳呆腹胀、嗳腐吞酸、口中异味或口臭、手足心热、睡觉磨牙、大便酸臭或秘结,舌质偏红、舌苔白厚或黄腻、脉滑或指纹沉滞。古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故食积咳嗽可兼见夜寐不宁; 《黄帝内经》云“卫出于中焦”,中焦失守则卫气不足,腠理不固,易遭外风袭扰而出现鼻塞、流涕等表证。由于夜间频发湿性咳嗽是本病证最典型的特征,故云“夜间湿咳多食积”。
小儿为何常患食积咳嗽?
小儿常患食积咳嗽病证,是由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和饮食调护不当导致。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肺脾两脏皆为不足。脾常不足表现在脾胃运化功能未能健全,但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需求却比成人多,因此容易出现食积病证;肺常不足表现在小儿肺脏娇嫩,卫外机能未固,易遭各种邪气侵袭,故而常患咳喘类疾病。然而,小儿心智发育未全,饮食不懂节制,多数家长更不守“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一育婴之道,甚至唯恐自家小儿营养不足而强迫其过多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食品;而部分家长因对子女过分娇惯,任其贪食零食而坐视不管。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不合理的喂养及饮食方式导致生理特性本不足的脾胃更伤,脾胃伤则运化功能失常,继而引起痰浊内生。而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壅于肺则引起湿性咳嗽。故而,小儿常患食积咳嗽病证。
食积咳嗽该如何防治?
中医是个体化治疗医学体系,防治重点是“辨证”而非“辨病”,辨证的过程就是抓病机、抓主要矛盾的过程,是根治和预防复发的核心。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食积咳嗽病变在肺,但发病根源却是脾胃。咳嗽在肺属标,而脾胃饮食积滞为发病根本,故治当健脾消积、化痰止咳,脾肺同调,标本兼治。临床治疗以中医辨证选方加减为主,亦可根据患儿临床症状选取保和丸、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小儿化积口服液、午时茶颗粒、二陈颗粒等中成药施治。待咳嗽向愈后,更当加强饮食调护,避免暴饮暴食及过量进食不易消化的高营养食物,同时服用一段时间中药调和脾胃,以求固本。
验案分享
李某,男,2岁3个月,2020年5月28日初诊。
主诉:间断咳嗽半月,加重3天。
病史:半月前饮食不节后出现夜晚为主的咳嗽痰多,于当地诊所口服“止咳化痰类”中西药治疗后好转,但易反复。3天前无明显诱因咳嗽较前频繁,以半夜及黎明前咳嗽为主,喉中痰鸣声明显,伴流黄浓鼻涕,口中臭秽,睡觉磨牙,夜寐不安,大便干,2~3天1次,小便色黄,无发热、喘息症状。家长代诉患儿平素偏食,喜食肉食,不吃蔬菜。
查体:咽红,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未闻及细湿罗音及喘鸣音,腹胀、叩诊鼓音,舌红苔黄腻,指纹沉滞。
中医诊断:咳嗽,食积证。
治法:消积健脾,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保和丸加减。陈皮6克,茯苓6克,法半夏6克,焦麦芽6克,焦山楂6克,炒莱菔子6克,连翘6克,蜜紫菀6克,款冬花6克,炒槟榔3克,炒枳壳6克,甘草3克。3剂,每日1剂,浓煎后少量多次频服。
疗效:服药当晚咳嗽明显好转,3剂后复诊时纳眠及二便大致正常,偶发咳嗽,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继以中成药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口服3天以善后,同时嘱加强调护,饮食勿偏,荤素搭配,食量勿过。
按:本案患儿偏食,喜贪肉食,蔬菜不沾,发病前有饮食不节史,故初步推测其咳嗽可能与饮食积滞有关。刻诊见患儿咳嗽痰多,属“湿性咳嗽”,夜半及黎明前后咳嗽明显,又与食积咳嗽发作或加重的时间一致,临床更兼见口中臭秽、睡觉磨牙、夜寐不安、腹胀便干、舌红苔黄腻、指纹沉滞等众多饮食积滞证表现,故诊为“食积咳嗽”,治以消积健脾、化痰止咳。由于紧握病机,抓住“饮食积滞”这一发病的主要矛盾辨证拟方,遣药施治,故见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