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番言论引发全球舆论热议,甚至被不少人视作“荒诞”?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理事会议上,泽连斯基发表演讲时颇为自得地宣称:“难以想象,若不是特朗普总统最后一刻终止与普京的会晤,这个对邻国发动战争的人竟会被允许出现在欧盟国家,这完全无法接受。” 但公众清晰记得,此前得知特朗普计划在匈牙利与普京举行峰会时,泽连斯基曾第一时间表态希望参与其中。峰会取消后转而指责这场未竟的会晤,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考量? 从2025年的局势来看,乌克兰正面临欧盟援乌态度分化的现实困境。截至10月,欧盟2025年对乌援助预算谈判陷入僵局,匈牙利等国多次否决追加军事援助的提案,波兰、斯洛伐克等国也因农产品贸易争端缩减对乌支持。 我认为泽连斯基此时抛出争议言论,实则是想通过绑定“反俄”议题,倒逼欧盟内部统一立场,同时向美国传递“需持续施压俄罗斯”的信号——毕竟特朗普政府的对乌政策仍存变数,其与普京的任何接触都可能让乌克兰陷入战略焦虑。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国内政治压力。乌克兰大选临近,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受战事胶着、经济衰退影响持续下滑,民众对“无休无止的援助依赖”渐生不满。 通过发表极具争议性的言论,他既能吸引国际媒体关注,转移国内舆论焦点,又能塑造“坚决反俄、捍卫欧洲安全”的形象,争取核心选民支持。 这种“选择性表态”本质上是政治话术的运用,却因逻辑漏洞被广泛调侃。毕竟当初主动要求参会时,他并未质疑峰会的合理性,如今立场反转,难免让人觉得是出于现实利益的权宜之计。 有趣的是,这番言论也引发欧盟内部的微妙反应:波罗的海三国表示支持,而匈牙利则直接反驳称“外交接触是解决冲突的必要途径”。 在俄乌冲突进入僵持阶段的当下,泽连斯基的矛盾表态或许能短期博取关注,但要真正打破困局,终究还需回到谈判桌前,而非依赖争议言论维系支持。 这场舆论风波,终究只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又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而泽连斯基的表态,我觉得更多透露的是这场戏剧和插曲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