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烟火气”,藏着中国商业的新答案 昨天的四中全会公报和今天的记者会

赵财苗 2025-10-25 01:53:14

实体经济的“烟火气”,藏着中国商业的新答案 昨天的四中全会公报和今天的记者会上,有一句话格外让我注意,“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这一句看似很“官方”的语汇,却藏着久违的烟火气。它意味着在补贴叠加流量造势的消费模式之后,国家或许开始新的思考:与其一轮又一轮的拉新促销,不如让消费真正回到人们的生活现场。 公报尤其提到,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有效消费,让“投资于物与人紧密结合”。这或许代表着未来的补贴不再是短期的红包刺激,而是扶持社区商业,鼓励服务升级,重建线下信任感,让人们愿意走出家门,再次相信“买得值”、“看得见”。 我想,接下来中国的商业,会更“软”一点。不再靠补贴透支未来,而是靠体验积累口碑。 回望过去,实体经济从未消失,只是我们终于想起,它才是真正的烟火人间。 这话可不是空喊口号,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直接点透了关键:“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能把实体经济放在12项战略任务的C位,这份分量不言而喻。谁都记得前几年,打开手机全是满减红包,直播间里主播喊着“全网最低价”,可下单后要么是劣质品,要么是“低价套路”,看似热闹的消费潮,退潮后全是虚火。 现在风向真的变了。就说楼下的社区超市,以前拼不过线上折扣,货架上总有些临期商品。这两个月突然不一样了,政府给了装修补贴,新增了生鲜现切、快递代收,老板还建了邻里群,缺啥货在群里说一声准能留着。晚上下班去买排骨,能亲眼看着师傅剔骨,比隔着屏幕看主播举着肉喊“新鲜”踏实多了。这就是“投资于物与人紧密结合”最实在的样子,钱花在了让生活更方便的地方,而不是单纯的流量补贴。 实体经济的根基从来不是靠低价堆出来的。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超30万亿元,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这些才是消费的底气。前阵子陪朋友买家电,线上旗舰店比线下便宜两百块,他却非要选线下店。“能摸得着材质,师傅上门安装时还教了保养技巧,有问题找门店比找客服快十倍。”朋友的话戳中了要害:消费者要的不是一时的便宜,是长久的放心。 政策的发力点也看得很清楚。传统产业升级藏着10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化工、机械这些老行当正在提质增效;新能源、低空经济这些新兴产业要催生出万亿级市场,连量子科技、脑机接口都在提前布局。这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是守旧,而是要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走。就像小区附近的老厂房改成了文创园,保留了机床旧零件做装饰,里面却是咖啡馆、手作工坊和共享办公区,老工业的底子配上新消费的业态,年轻人天天扎堆去。 那些靠补贴烧出来的“伪需求”正在退场。前两年火过的社区团购平台,靠“1分钱买蔬菜”拉用户,最后要么倒闭要么涨价,本质就是没扎根实体经济。反观楼下开了十年的裁缝铺,现在接的活儿比以前还多——大家网上买的衣服不合身,都愿意来改一改,师傅凭着手艺积累的口碑,比再多补贴都管用。这就是实体经济的韧性,它扎根在生活里,不是靠流量就能替代的。 到2035年要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终究要靠实体经济的每一次升级。当10万亿元的传统产业升级空间,撞上新兴产业的增长动能,咱们的日子只会更扎实。以后或许很少能抢到“天上掉的红包”,但出门就能买到放心菜,修东西能找到靠谱的店,这种踏实的烟火气,才是最珍贵的消费体验。毕竟,能摸得着、看得见、用得舒心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补贴堆出来的。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