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李政道回国参加母亲张明璋的葬礼,这是哥哥李崇道来机场接他时,一张罕见的合影,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兄弟俩经历了丧母之痛,神情肃穆,李崇道的手臂上还缠着黑纱。 说起李政道这个人,大家第一反应多半是那个1957年和杨振宁一起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那时候他才31岁,就因为非对称衰变理论搅动了粒子物理界的一池春水。可要聊他的家事,尤其是1983年那趟回台湾地区的奔丧之旅,得从他的根儿说起。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在上海南市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毕业的,早年在德国洋行搞化肥进口,母亲张明璋则读过上海启明女子中学,那年头能上学的女性不多,她算得上知识女性。家里五子一女,李政道排老三,大哥李宏道、二哥李崇道都在前头。家族祖籍苏州,早年从浦东迁过去,父亲那辈又折回上海讨生活。李政道小时候家境还行,父亲管教严,母亲教导松,注重实际道理,不死抠书本。这家风帮了他大忙,让他从小就养成独立劲头。 李政道的求学生涯听着就够励志。战乱那会儿,上海乱成一锅粥,1937年淞沪会战一打,他全家颠沛流离,先逃到贵州贵阳。他在国立贵阳师范学校念书,没几年就考上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那年他才15岁。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的学术堡垒,李政道在那儿拜吴大猷为师,吴大猷是物理学泰斗,教量子力学。李政道上手快,课余泡实验室,1944年暑假还去重庆见母亲,那时候母亲已从上海迁来内地。1946年,他公费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专攻粒子物理,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1950年拿到博士,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很快就和杨振宁合作搞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诺奖一公布,全世界华人跟着扬眉吐气,李政道也一夜成名。但这光环背后,家里可没少遭罪。 张明璋这母亲不容易。1949年后,她跟着长子李崇道迁到台湾地区,李崇道1946年从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毕业,早年读东吴大学电工系,抗战时还从过戎。1950年代初,台湾地区正值白色恐怖时期,李崇道夫妇许淑英和母亲张明璋因为家里留宿一个广西大学老同学,就被扣上“匪谍”帽子,全家三口抓进去关了几年。审讯、监视,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张明璋头发都白了,四处奔走求情,家里门半夜总被敲。直到1957年李政道诺奖消息传开,国际影响力太大,当局才松口,三人保释出来,监视虽没全撤,但总算能喘口气。这事在李家留下阴影,李政道后来每次去台湾地区开会,都抽时间陪母亲,聊聊海外新鲜事。张明璋1900年生,活到1983年,83岁那年病逝台北,临了还念叨着苏州老家。 李崇道这大哥,孝心重,扛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李政道在美国忙科研,全靠他操持家事。李崇道后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拿兽医病理学博士,回台湾地区后深耕农业,先在农复会当畜牧组组长,1960年代升秘书处主任,1970年代任中兴大学校长,1980年代出任农委会主委,一干就是十年。他推动畜牧业发展,建兽医病理实验室,搞疫病防治,帮台湾地区农业打下根基。1972年还拿艾森豪奖学金,表彰他对农业的贡献。李崇道1923年生,2016年走,93岁,晚年还关心后辈,办讲座传经验。他和李政道兄弟情深,母亲一走,就去机场接人,那张合影就是证据。 1983年春,李政道从美国飞台北,专程奔丧。母亲张明璋刚过世,家里办丧事,他作为老三,得回来料理。李崇道臂缠黑纱,去松山机场接机,两人见面就拍了这张照片。照片里兄弟俩站得近,神色凝重,李政道穿大衣,脸庞瘦削,李崇道西装笔挺,黑纱醒目。这张影流传不多,但戳人,记录了丧母的痛。奔丧不光是走形式,李政道办完后事,没忘母亲遗愿。张明璋生前总想回苏州安葬,那儿是祖籍,家族墓地在吴中区灵岩山麓。李政道亲自捧骨灰盒,飞回大陆,选在苏州太湖边下葬,邻着祖父母。手续办得稳当,亲友帮忙,骨灰入土那天,太湖水静静的,从此母亲落叶归根。 李政道科学成就大,可家事更接地气。他没忘根,母亲骨灰一事办得利索,体现出那份中国人的乡愁。葬礼后,他继续物理研究,推动中美交流,办新科学夏令营,帮大陆青年科学家。1980年代,他频频回大陆,讲学、捐款,建李政道图书馆。夫人秦惠䇹1996年走,早早安葬苏州东山华侨公墓万隆墓区。李政道晚年定纽约,2024年8月4日在旧金山家逝世,98岁。儿子李中清说,父亲早有遗愿,和母亲合葬苏州。11月24日诞辰那天,骨灰运回,和秦惠䇹并排,东山太湖畔,祖孙三代相伴。 李崇道那边,卸任农委会主委后,没闲着,继续搞农业教育,办研究所,推养猪科学,帮台湾地区畜牧业升级。他是中华民国兽医病理学会之父,学生遍布,影响深远。兄弟俩一个搞物理,一个弄农业,各守一亩三分地,却都从母亲那儿学来那股韧劲。

田舒娴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