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美国华盛顿,一场中美文化交流座谈会正在酒店宴会厅举行。作为中方代表

精致的老汉 2025-10-24 15:30:28

1979 年的美国华盛顿,一场中美文化交流座谈会正在酒店宴会厅举行。作为中方代表团的翻译,45 岁的刘禄曾身着得体的中山装,正专注地将中方代表的发言准确转化为英文。彼时中美建交刚满一年,这样的交流活动承载着两国破冰后的友好期许,每一个细节都需严谨对待。就在她低头整理笔记的间隙,一种异样的感觉突然袭来 —— 她隐约察觉到,斜前方座位上,一名金发碧眼的美国男子正目光灼灼地盯着自己,那眼神里没有恶意,却满是难以言喻的急切与激动,让她不由心生困惑。 起初,刘禄曾以为是自己的错觉,毕竟在跨国交流场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难免会对异国面孔多几分关注。她刻意避开对方的视线,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可那道目光始终如影随形,仿佛带着某种穿透时光的力量。几分钟后,意外突然发生:那名男子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不顾现场众人诧异的目光,快步穿过人群,径直冲到刘禄曾面前。还没等她反应过来,男子便伸出双手,紧紧抓住了她的手腕,力道之大让她微微蹙眉,而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您…… 您是不是刘禄曾女士?我是罗伯特啊!还记得上海的那个小花园吗?” “罗伯特” 这个名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刘禄曾记忆的闸门。22 年前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1957 年的上海,彼时的刘禄曾还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因为精通英语,被学校推荐参与一项涉外资料整理工作,而罗伯特正是当时在上海某外资机构工作的职员。两人因工作结缘,又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兴趣,渐渐成了朋友。周末时,他们会一起去豫园看精巧的园林建筑,在外滩的江边散步聊天,罗伯特还常常向刘禄曾请教中文诗词,刘禄曾则会听他讲述美国的风土人情。在那个交流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纯粹而珍贵。 然而,这样的美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1958 年,由于工作调动,罗伯特不得不离开中国返回美国。离别那天,两人在上海外滩的小花园里告别,罗伯特握着刘禄曾的手说:“我一定会再回来的,到时候我们还要一起讨论诗词,一起逛豫园。” 刘禄曾也笑着回应:“我等你回来。” 只是那时的他们都没想到,这一别竟会是 22 年。此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他们彼此失去了音讯,刘禄曾甚至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罗伯特了。 此刻,看着眼前这位头发已有些花白、眼角布满皱纹的美国男子,刘禄曾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她反握住罗伯特的手,声音同样带着激动:“罗伯特!真的是你!我以为…… 我以为我们再也见不到了!” 周围的人见此情景,也从最初的惊讶转为理解,纷纷露出了善意的笑容。座谈会结束后,两人找了个安静的咖啡馆,促膝长谈了整整一下午。罗伯特告诉刘禄曾,这些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在中国的时光,没有忘记和她的约定。他尝试过多种方式寻找她的下落,却都因信息有限而无果。这次得知有中方代表团来访,他特意赶来参加,没想到真的能在这里见到她,当他看到代表团名单上 “刘禄曾” 这个名字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刘禄曾也向罗伯特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翻译,参与过许多重要的涉外工作,见证了中国一步步走向开放。聊着聊着,两人仿佛又回到了 22 年前的上海,那些共同的回忆、相似的期许,让这段中断了多年的友谊迅速重拾温度。这次重逢后,刘禄曾和罗伯特重新建立了联系,他们时常书信往来,分享彼此的生活,也继续交流着对文化、对人生的感悟。 1979 年的这场意外重逢,不仅是两个老朋友跨越 22 年的再续前缘,更像是中美两国关系从隔绝走向交流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份小小的友谊因时代变迁而中断,又因两国关系的缓和而得以延续。刘禄曾与罗伯特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以最真挚的情感,诠释了友谊无国界、承诺永流传的美好真谛,也成为了那个时代里一段温暖人心的记忆。

0 阅读:0
精致的老汉

精致的老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