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公开对我们表达不满!10 月 24 号嚷嚷着对华依赖 “吞噬” 了他们的繁荣,说什么稀土、芯片危机让德国工业根基都不稳了,还暗指中国拿这种依赖当地缘政治武器。 这话听着唬人,可扒开事实一看,满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思。 他们嘴上讲的 “极度危险” 的依赖度到底有多高? 德国联邦安全政策学院之前出过份文件,里头数据说得明明白白,德国对中国的稀土依赖率高达 93.5%,石墨是 90.4%,铋和镁也都快八成了。 这些玩意儿可不是普通材料,稀土是新能源汽车、芯片的 “工业维生素”,石墨关乎电池性能,缺了它们,德国引以为傲的汽车制造、精密机械产业就得停摆。 但话说回来,这依赖哪是中国逼着他们的?分明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全球稀土矿不少,澳大利亚就有世界第四大储量,可为啥德国还得找中国买? 关键在加工环节。稀土这东西挖出来只是矿石,要分离出 99.99% 纯度的工业级氧化物,得经过上百次化学萃取,既要精密设备,又得控得住污染,现在全球 80% 以上的分离精炼能力都在中国。 美澳前阵子还喊着要建 “独立供应链”,各自砸 10 亿美元,结果呢? 澳大利亚连像样的化工基础都没有,连冶炼工程师都缺,半年过去了连环评都没做完,更别说投产了。 德国自己不搞产业链建设,光指着找替代者,哪那么容易? 再说所谓的 “地缘政治武器”,这帽子扣得也太没道理了。中国啥时候拿原材料卡过别人脖子?反倒是这些年,西方动不动就搞技术封锁、供应链脱钩。 就说芯片吧,明明是美国先带头限制对华出口,搞得全球芯片产业链紊乱,这锅怎么就甩到中国头上了? 德国工业联合会自己也清楚,他们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比以前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还深,但这从来不是中国强加的。 中国一直是稳定的供应方,哪怕西方搞各种限制,咱们该出口的还是正常出口,倒是他们自己瞎折腾,把供应链搞紧张了。 更有意思的是,德媒只提自己依赖中国原材料,绝口不提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有多深。就说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广东湛江砸了 100 亿欧元建基地,这是他们史上最大的海外投资,建成后每吨乙烯成本比欧洲低 40%。 现在中国已经是巴斯夫全球第三大市场,从 2001 年到现在,他们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涨了五倍,还在上海加码 6000 万欧元建工厂抢电动汽车市场。 要是真像德媒说的那样 “摆脱依赖”,这些德国企业首先就得喊疼。这种你需要我的原材料、我需要你的技术产品的关系,明明是互利共赢,怎么到他们嘴里就成了 “被吞噬”? 说到底,德国工业的 “焦虑”,根源在自己的战略摇摆。 一边想保住高端制造的优势,一边又不愿在产业链升级上花真功夫,既想要中国的廉价原材料和庞大市场,又怕被 “卡脖子”。之前他们还废除了供应链尽职调查法,说是要减轻企业负担,结果反而让供应链管理更松散。 现在不琢磨怎么补自己的产业链短板,反倒怪中国太能提供稳定供应,这逻辑简直说不通。 中国从来没逼着谁依赖我们,合作都是你情我愿的事。 真要是觉得依赖不安全,那就踏踏实实搞技术突破、建供应链,像中国这样花几十年把稀土产业从挖矿做到磁材制造的完整体系。 可要是光靠嘴炮抱怨,甚至想把经济问题政治化,那最后耽误的只能是自己的发展。德国工业的根基,从来不是靠甩锅能保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