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0年前救白狐收获一群狐保镖
几年前的一个早春,哈尔滨的张先生在雪地里发现了一只几乎冻僵的白狐幼崽。他伸出手,把这个小生命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随手之举,竟在十年后为他换来了一群日夜守护的“狐保镖”。
如今,以当初那只白狐为起点,一个狐狸家族已在张先生家周围繁衍生息到了第四代。它们不仅在这里安家,更主动承担起了守护职责。
这些白狐个个都是捕鼠能手,它们把清晨捕获的第一只老鼠摆在张先生门前的青石板上,像极了带着礼物来拜年的邻居。到了夜里,若有野猪试图闯进玉米地,机警的公狐便会发出急促的叫声,直到看见张先生屋里的灯亮起才悄然退去。
它们的守护并非徒有虚名。农业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自从这群狐狸入驻后,周边三百亩农田的鼠害发生率足足下降了七成,玉米亩产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十五。这份成绩单,被张先生戏称为“狐力资源”。
为了款待这些小家伙,张先生也毫不吝啬,时常准备好肉蛋、海鲜等美食去喂它们。时间一长,若是他偶尔送饭晚了,狐狸们还会不请自来,跑到他家门口“提醒”。
这段跨越物种的情谊,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温暖了无数网友。有人感慨,这就是善良带来的回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美画面。
更令人惊叹的是狐狸们展现出的灵性。动物行为学家通过张先生设置的红外相机观察到,受伤的老狐会被同伴围绕舔舐伤口;幼狐捕鼠失败时,母狐会把半死的猎物放到它面前,让它练习最后一击。这些行为被研究者称为“非人道德”——并非人类赋予的规范,而是生命体之间自发形成的克己边界。
这段传奇的缘分,也曾面临现实的挑战。城市化的推土机一度开到村口,规划中这片次生林将被铲平改建为物流园。张先生将十年间记录的狐群影像、农业部门的测产报告一并提交,三个月后,方案修改,物流园西移两公里,为狐狸们留下了一条五十米宽的生态廊道。
张先生把批复复印件钉在门口,旁边贴着一张手写对联:上联“投我以木桃”,下联“报之以琼瑶”,横批“万物有灵”。
四代的幼狐如今已长出蓬松的尾毛,它们在冰面上练习捕猎技巧,跌倒又爬起。张先生端着食物站在屋檐下,看着这一切,时常想起《聊斋》里“义狐报恩”的故事,也想起《诗经》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句子。
原来最古老的伦理,就藏在雪地上那些新鲜的爪印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