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两大军火商正式宣布!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神技术公司近日发布的财报数据,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冲突与军工资本之间赤裸裸的共生关系。 当世界多地陷入战火与人道危机之时,这些军工巨头的利润曲线却逆势陡升,形成一幅刺眼的对比图景。 财报显示,这两家公司对今年剩余时间的盈利预期极为乐观,其信心直接来源于持续紧张的全球局势。 洛克希德·马丁刚刚从美国国防部获得一笔价值125亿美元的巨额合同,将为美军及其盟友生产296架F-35战斗机。 这一订单数量相较去年的180架有了显著跃升,充分说明了其业务量的膨胀速度。 与此同时,雷神技术公司也不甘示弱,其利润增长率从去年同期的8%猛增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5%,增长动力直接指向不断涌来的导弹与防空系统订单。 这两大军工巨头的业务繁荣,与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的持续升级紧密相连,几乎可以说,战场上的炮火声,直接转化为了他们财务报表上悦耳的数字跳动。 据统计,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中,约有60%的装备采购金额流入了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技术的仓库。 雷神公司生产的“毒刺”单兵防空导弹和洛克希德·马丁制造的“海马斯”高机动火箭炮系统,已成为俄乌战场上的标志性武器,频繁出现在战报新闻中。 而在中东,巴以冲突的加剧同样为它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以色列军队所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有相当一部分产自雷神公司的生产线。 这种“冲突驱动增长”的模式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运行逻辑之中。军火商在获得巨额利润后,拥有更充足的资金用于政治游说,影响国防预算的分配和政策走向。 例如,上月美国国会批准的新一轮对乌克兰援助法案中,近40%的拨款最终通过采购合同的形式进入了这两家公司的账户。 这种资金循环强化了其市场地位,也使得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商业利益所捆绑。外界批评声音指出,这种利益纽带无形中可能降低了冲突各方走向谈判桌的动力,因为持续的对抗状态意味着稳定的需求。 利润暴增的背后,是武器产能的全面加速。洛克希德·马丁位于得克萨斯州的F-35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以应对激增的国内外订单。 F-35作为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单价高昂,其生产和升级维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利润来源。 而雷神公司则忙于扩大“标枪”反坦克导弹和“爱国者”防空系统的生产规模,以满足东欧及中东盟友的紧急采购需求。生产线上的忙碌景象与冲突地区的断壁残垣形成了无声的对照。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军火企业的股价在动荡的股市中表现出罕见的韧性甚至强势上涨。投资者看好其稳定的政府订单和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量资金涌入军工板块。 这种市场情绪进一步巩固了军火商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基础,形成一个闭合的利益循环。然而,批评者始终在追问,当军火商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庆祝又一个“丰收季”时,是否有人计算过这些利润背后所对应的社会成本与人类苦难。 更具争议性的是,军工企业的游说活动往往能巧妙影响政策制定。通过政治行动委员会(PAC)提供的政治捐款,以及雇佣前政府高官和退役将领担任说客,军火商在华盛顿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这不仅保障了巨额国防预算的顺利通过,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对外军售政策的方向。例如,推动向敏感地区出售先进武器系统的决定,常常伴随着“创造就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公开说辞,但其商业利益的考量往往隐藏其后。 与此同时,军火工业的繁荣也对美国本土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高薪的军工行业岗位集中在某些关键选区,使得部分国会议员在审议国防预算时,不得不考虑其对本地就业的影响,这无形中为庞大的军费开支提供了政治保护伞。 然而,这些经济利益的局部受益,是否足以抵消全球战略失衡带来的长期风险,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