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把制造业搬回本土,这个想法最早其实是奥巴马提出来的。奥巴马去了一趟中国,发

古凌国际 2025-10-23 20:50:29

美国想把制造业搬回本土,这个想法最早其实是奥巴马提出来的。奥巴马去了一趟中国,发现2009年的中国已经完全不是1998年克林顿访华时看到的了,那时候中国工人还坐在缝纫机前做衣服和鞋帽。可到了2009年,深圳的流水线早已能组装出第一代iPhone这种高科技产品。 2009年11月,奥巴马作为总统第一次去中国,表面上看这次访问谈了不少事,像贸易平衡、清洁能源,但其实让他眼界大开的,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比起克林顿1998年去的时候,中国那时还主要是低端加工,工人忙活纺织品和鞋帽出口,美国人觉得那就是个大车间,能吸纳廉价劳动力。 结果到了2009年,中国已经跃升成制造业大国,深圳那些工业园里,生产线开始搞高端电子产品,第一代iPhone就是在那种地方组装出来的。 中国工程师队伍庞大,供应链一条龙,成本低效率高,这让美国企业眼红又头疼。 奥巴马回来后,他觉得美国得赶紧调整策略,不能老让制造业外流,尤其是对上中国这种对手。2011年,他就推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这玩意集结了企业、大学和政府,砸钱搞研发,目标是把工厂拉回本土。 简单说,就是鼓励“内包”,让公司把生产从海外移回来。因为他看到中国不光劳动力多,还在快速升级,从简单组装跳到高科技制造。美国要是再不行动,竞争力就悬了。 2012年,他又在国会推税收方案,给回迁企业减税优惠,还强调要优化供应链,避免依赖国外。 这想法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一大堆。美国一个熟练工的工资,能顶中国好几个。企业算账时,发现光人工就贵出一大截。 苹果公司就试过,他们在德克萨斯建服务器厂,2013年投产,确实带回了一些岗位,但规模小得可怜,跟中国那些巨型流水线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工业园区啥都有,配件供应商、物流公司全挤一块,效率高到爆。美国供应商散在全国各地,得东拼西凑,运费和时间都成负担。 美国产业工人缺口大,现代制造业需要懂设备、会流程的人才,但培训速度慢,年轻人还不爱干这行,觉得没前途,转头去搞服务或科技。 中国正好相反,人口基数大,技术工人源源不断,职业学校到处开班,一堆青壮年愿意学手艺、吃苦头。 这优势在突发情况下特别明显,比如疫情时,中国工厂说转产就转产,口罩立马跟上,全靠人手充足和熟练度高。美国想学,供应链重组得花老长时间。 中国没停下脚步。从2008年奥运到2010年世博,中国经济腾飞,2010年就超日本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制造业产量和发电量上赶超美国。 这让美国战略家们坐不住了,觉得中国是主要对手。 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政策,其实就是针对这点的,调整全球重心到亚太,围着中国周边转。但他没想和中国闹翻,还搞战略经济对话,高层互访,签了不少双边协议,尤其在气候变化上合作多。 制造业回流的后续发展也没那么顺。 奥巴马2012年连任后,继续推蓝图,支持本土岗位,打击外包。提案包括给移回企业20%税收抵扣,帮搬迁费用,还建共享设施。但企业反馈,物流和劳动力成本高,供应链不齐全。 到特朗普上台,制造业岗位增长更快,前21个月是奥巴马最后21个月的10倍多。 特朗普用关税对付中国,重新谈贸易条款。但奥巴马时代奠基了基础,强调职业教育,把年轻人拉回生产线,补齐产业短板。美国要想重夺优势,得实打实干,政策、培训、基础全跟上。 这事反映美中经济纠葛深。美国想回流制造业,从奥巴马起步,但中国优势稳固。政策得持续,教育投资大,企业算账准。未来咋样,还得看执行劲头和全球变局。

0 阅读:0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