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工贸部宣布 2025 年 10 月 22 号,马来西亚贸工部突然抛出个大消息:欢迎外国公司过来合伙开发本国的稀土。 这消息听着突然,其实早有根有据 —— 早在 2019 年,马来西亚矿产与地质科学局就做过全面勘测,算出来稀土储量足足有 1610 万吨。 按当年的市价算,这些资源值 8000 亿林吉特,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 1.2 万亿,这可不是小数目,妥妥的一块埋在地下的 “钱袋子”。 可这么大块宝藏摆在那儿,马来西亚自己却啃不动,问题全出在技术上。 要说稀土这东西,用途真不少,半导体芯片、电动车电机里都离不了它,可开采提炼全是精细活,一点马虎不得。 马来西亚的稀土矿大多藏在吉兰丹州的离子型粘土里,这种矿的重稀土占比能超过 30%,而重稀土正是新能源汽车电机里缺不了的宝贝。 可麻烦的是,要从粘土里把镝、铽这些关键元素分离出来,技术门槛高得吓人。 之前马来西亚也试过自己折腾,结果发现别说提纯高端元素了,连最基础的冶炼分离设备都得从国外引进,更别提处理开采时产生的放射性废料了。 2023 年他们干脆下了狠招,直接禁止稀土原矿出口,本来是想逼着投资者把加工厂建在当地,可没技术支撑,再好的算盘也白搭,最后实在没办法,才放出话来找人合伙干。 其实马来西亚找外资合作,也不是一时兴起,早有苗头了。澳洲的莱纳斯公司早就在马来西亚落了脚,2012 年就在关丹建了工厂投产,不过一直得从澳大利亚运原料过来加工。 直到今年 5 月,这家公司才在马来西亚产出了首批氧化镝,一下子成了除中国之外,全球唯一能商业化生产重稀土的企业。 这事儿给马来西亚吃了颗定心丸,更坚定了他们 “借技术挖资源” 的想法。 前不久,莱纳斯还跟吉兰丹州政府签了备忘录,打算直接开发当地的粘土矿当原料,把澳洲的采矿技术和马来西亚的资源凑到一块儿,这下算是把合作落到了实处。 除了澳洲企业,马来西亚还一直想拉中国入伙。今年 8 月,马来西亚天然资源部代理部长佐哈里・阿卜杜勒・加尼就在国会透露,中国愿意提供稀土加工技术援助,但有个明确条件:只跟中国国企合作。 这事儿其实不难理解,稀土提炼技术可是中国的压箱底本事,2023 年底就被列入了禁止出口的技术目录,到了 2025 年 10 月,商务部还专门发公告加码管制,连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的技术资料都不准随便外传。 全球 92.3% 的冶炼分离产能都在中国手里,连钐钴、钕铁硼这些高端磁材的制备技术都攥在手里,随便外传根本不现实。 马来西亚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要是能同时拿到中资和非中资的技术,就能成全球少有的 “双技术持有国”,往后在国际市场上说话腰杆都能硬不少。 但这事真没那么顺理成章,头一道坎就是环保。 马来西亚的稀土矿大多藏在永久森林保护区里,按照 1984 年出台的《国家林业法》,开采前必须过环境评估这一关,之前吉兰丹州不少项目就卡在这儿动不了。 更别提莱纳斯那档子事了,他们的工厂以前就因为废料辐射问题被要求搬迁,后来答应升级技术提取废料里的钍,才勉强争取到延期到 2026 年 3 月的运营许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 现在要大规模开发,怎么平衡采矿和环保,还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 毕竟马来西亚早就明文规定,永久森林、环境敏感区里绝对不准动土采矿。 有人可能会担心,外国公司会不会趁机把马来西亚的稀土资源控制住?其实马来西亚心里早打了算盘,没那么容易被外资牵着鼻子走。 他们的目标是建起 “从采矿到永磁体” 的完整产业链,只出口那些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绝不让外资只靠挖原矿、卖原料就赚走大头。 再说现在全球稀土需求正猛涨,2025 年光新能源汽车和风电行业就需要近 9 万吨氧化镨钕,马来西亚这会儿开放合作,正好能搭上绿色技术转型的快车。 按照他们《2021-2030 年国家矿业产业转型计划》的规划,到 2030 年稀土产业要贡献 GDP 的 5%,还能创造几千个就业岗位,这账算得明白着呢。 至于技术合作的风险,马来西亚也想得通透。时任天然资源部长聂纳兹米去年就说过,单靠西方技术根本提炼不了全部 17 种稀土元素,最后产值得打大折扣; 可要是全用中国技术,又怕美国那边搞贸易限制 —— 毕竟美国和盟友一直想遏制中国技术影响力,搞了不少制裁关税。 这种两难之下,拉多家外资合伙反而成了最稳妥的折中方案。中国有最成熟的全产业链技术,西方企业握着欧美市场的渠道,马来西亚有资源,三方凑一起正好能互补,谁也离不开谁。
美国人只要咬紧牙关,就可以把稀土提炼出来,正确吗?答案是肯定的。稀土技术不是很难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