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与俄“和谈”是卖国吗?务实止损,把“收复”留给未来】那一句“乌克兰已准

孙王良评 2025-10-23 14:59:36

【泽连斯基与俄“和谈”是卖国吗?务实止损,把“收复”留给未来】

那一句“乌克兰已准备好结束战争”,像是一枚突兀的信号弹,在信息密集的战事与外交流言中炸开来。21日,泽连斯基对外透露,他与特朗普会谈时,双方同意尝试以当前战线为基础进行谈判——这话听着像投降的影子,又像务实的转身。读到这句声明的人,会有人为之欣慰,也有人为之警惕;不同阵营各自念着不同的算术题。

回头看这段态度的蜕变,并非一夜之寒。陈宇在分析中指出,随着特朗普回到白宫,泽连斯基对领土的表述开始发生调整:从过去的“寸土不让”,到承认当前阶段或难以通过军事手段收回全部领土,倾向把“收复”留到未来的外交与长期博弈中去。这种从理想向现实的转向,既是战场态势的反映,也是国际支援格局变化的映射。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的声音也在向“以现有战线为谈判起点”靠拢。欧洲多国领导人公开表态支持以当前战线作为谈判起点,并呼吁立即停火。这并非单纯地让步,而是希望把冲突的破坏性降到可控范围——把枪声先止住,再谈政治与治理问题。但提醒一句:把战线写进谈判起点,并不是把主权与法律问题一笔勾销,而是给复杂博弈留出操作空间。

问题在于,态度的调整并不等于条件的统一。陈宇指出俄方并不愿意在现有战线上立刻停火,它有着自己的政治目标:解决冲突的“根源性问题”,并在顿巴斯问题上提出更高要求。俄方的立场与乌方乃至美欧的期待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为何近期筹备中的多边会晤出现反复的现实原因之一。换句话说,谈判框架或许更接近,但条款内容差距依旧巨大。

再看美国——特朗普的“调停”既带着机会,也带着变量。特朗普与普京的互动,以及对乌立场的摇摆,实际上改变了乌方的外部支撑预期。有人把这看作压力,也有人把它看作逼迫乌方务实选择的推动力。即便美方提议以现有战线为基础推动停火,乌克兰寻求的“可靠安全保障”——包括长期支持,甚至驻军保障——在俄方眼中是难以接受的红线。若没有一个能被各方接受的安全机制,所谓“以战线为起点”的谈判会是一场高度脆弱的博弈。

再把目光放回战场:军事现实始终在牵动政治选择。当前战局对乌方并非无影响,面对有限的军事前景与外部支持的不确定性,乌方选择把谈判的可能性放在桌面上,是一种政治求生与策略调整。对国内外观众而言,这种表态既是信号也是筹码——向盟友表明愿意谈判以换取更有保障的支持,也向对手示意谈判并非毫无底线地妥协。

但别把“愿意以当前战线谈判”读成战争就此停笔。陈宇反复强调,乌克兰的“同意”是有条件的,前提是能够获得“可靠、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而这一点,正是俄方难以接受的根本分歧:若把安全保障理解为外部长期军事存在或深度安全承诺,俄罗斯不会轻易接受被边缘化的安全结局。也就是说,谈判的开局可以被约定,但走向何方、用什么机制来保障,都还在未解的方程里。

放在更大格局看,当前局势显示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回潮:战争之外,没有理想的全胜;外交之中,没有傻瓜式的解法。将战线作为谈判起点,可能是避免更多平民伤亡、减轻经济与基础设施被摧毁的务实选择,但它要求一个能够被各方接受的、透明且可核查的执行机制。没有这样的机制,停火条款会像薄纸,稍有风吹就撕裂。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些高层的口头表态仿佛离我们遥远,但其波及很现实:能源市场的波动、军备供给的调整、欧洲安全政策的变化,都会被这些谈判取向牵动。更重要的是,人们应明白:领导人的一句话可能改变战争的节奏,但改变战争的根本,需要的是持续的国际机制、可信的安全保障与各方的战略耐心。如今的表态,是起点,亦是试探,未来的走势取决于各方在现实与利益之间如何抉择。

写到这里,一个画面显得清晰:谈判的桌子正在被搬出来,但椅子数量不一,坐上去的人各怀算盘。泽连斯基愿意“以当前战线为基础尝试谈判”,这是一种务实的姿态,也是一场政治的试探。它能带来停火的可能性,也可能被转换为新的博弈变量。观察这场谈判,别急于做道德判断,先看条款,盯机制,再看谁为承诺付账。若国际社会能把愿望转化为可操作的保障,那停火将不是一纸空文;若只是口头承诺与权力转移的风险交换,那战争的阴影仍会在边界线上徘徊。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