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明,如果英国政府不批准中国在英国新建大使馆,中国将如何解决!林剑表示英方毫无契约精神、失信失德,不断以各种理由拖延审批并乱加挂钩,导致项目审批问题不断复杂化、政治化,这与英方承诺和改善中英关系的表态完全不相符合。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林剑这回说得特别直接:英国要是继续拖,中国也不会等,这事已经不是审批问题,而是英国把“守信用”这四个字丢进了泰晤士河。 说白了,就是一个原本按规矩走的外交工程,被英国硬生生拖成了一场政治闹剧。 事情从2018年开始,中国花了2.55亿英镑买下伦敦塔桥东侧的皇家铸币厂旧址,打算把在伦敦分散的签证、教育、科技等部门整合到一起,建成新大使馆。 这事儿本来顺理成章:程序清楚、手续齐全,地也合法,结果英国这一拖,就是七年。 中国一开始非常规矩,按流程递交设计、补充材料、环境评估、历史保护方案,全做得细致入微。 可英国塔桥区议会一会儿说要保护遗迹,一会儿又说影响居民隐私,最后干脆拿“警力压力”当借口。 中方配合到位,四次改图纸,连地下空间都削掉了三分之一,结果对方还是不批。 到了2021年,事情彻底变味,原本的技术问题,被英国议会扯上了政治议题,有人公开说要“看看香港的情况再说”,2023年,干脆直接全票否决第五次申请,连解释都懒得编。 大家都明白,这不是审批,是政治卡脖子。 表面上英国说是程序问题,实际上就是拖,英方一边嘴上喊要改善对华关系,一边又怕得罪美国,去年白宫还专门打电话施压,说中国新馆离金融城太近,可能“有安全风险”,结果英国立场立刻变脸。 这就是问题的根——既想从中国拿好处,又想在政治上装硬气,政治考量压倒规则,信誉也就跟着掉价。 中国当然没打算一直忍,外交讲究对等,既然英国那边玩拖,那北京这边也按规矩办——不快、不多、不少。 而英国驻华新馆的审批流程,开始一点不差地“严格执行”,林剑在发布会上直接点名:英方失信失德,把本该按规矩办的事情搞复杂、搞政治化,中方不吃那一套。 这可不是赌气,而是原则,中国不是要对抗,而是要守住规则。 对等,不是报复,而是告诉对方:你玩政治,我们就用规矩,规矩一旦破坏,秩序也没了,谁都别想有好日子过。 结果就是,现在那块伦敦的地荒着,杂草长得比人高,英国看似拿到了政治姿态,实则砸了自己的信用。 中国投入的规划、人力都被耽误,英国自己的建筑公司、配套工程也全停工。 最要命的是,连带的信任都塌了——以后新能源、人工智能、金融领域谁还敢跟英国签合作?大家都怕哪天又被它“政治化”一回。 国际社会看得也明白,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居然能在外交工程上耍拖延,这不是程序严谨,是规则失灵。 过去提到英国,大家想到的是“契约精神”;现在一提,就是“出尔反尔”。 中英关系被这事搞得很僵,中国态度明确:不会妥协,也不着急。 林剑这句话其实等于在划线——你不批,我也不急;你卡我,我也能卡你,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耐心,但绝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反倒是英国,再拖下去,丢的不只是一个项目,还有未来跟中国合作的机会。 网友们说得挺到位:“谁拿规则当工具,谁就得付出信用的代价” ,这话一点不夸张,现在英国靠“拖”赢得了一时的面子,却丢了长久的信任。 试想一下,一个连外交项目都能随意拖延的国家,别人还敢信它的贸易合同、投资协议吗? 最后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卡人”显威风,而是靠“守约”赢尊重,林剑这次的表态,不只是回应英国,更是给世界上了一课——规则的意义,比一座大使馆大得多。 说白了,政治可以短期得分,但信誉才是长期资产,英国玩的是小算盘,却输掉了大格局,而中国的耐心和原则,恰恰说明:有实力的国家,不需要吵架,只要照规矩来,就足够让对方心里没底。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