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我始终想不明白:万恶的美帝国主义,政府停摆三周,700万恨国党上街抗议总统不靠谱,枪击事件频发,流浪汉遍布街头……可为什么还不崩溃呢? 最近几年美国动荡不安,政府运行像是“走钢丝”,2024年和2025年,美国国会多次险些令联邦政府关门,财政拨款案到了最后几小时才惊险通过。 每周经济损失数十亿美元,成千上万联邦雇员被迫停薪、向银行“借日子”过日子,市场信心剧烈摇摆,避险资金流入黄金和白银,甚至部分民生领域资金发放难以为继。 如果放在别的国家,如此频繁和大规模的运行危机早就足以酿成政权更迭或者重大社会危机。更别说无家可归者数据创下历史新高,仅2024年美国流浪汉就超过77万人,住房危机、通胀、福利削减和移民压力让社会底层生活艰难无比。 加州这样的高收入州,流浪者数量也在暴增,根源既有房价高企、贫富差距拉大,也有毒品、心理疾病和社会支援机制的缺位。 枪支暴力不减反升,美国2024年枪支暴力死亡超过三千人,大规模枪击案时有发生,校园和公共空间都显得风雨飘摇。 社会对立激化、身份认同对抗、资本控制政治、利益集团绑架议题,新闻上每天都能刷到美国社会的坏消息。 美国至今没有系统性崩溃,也没有大规模制度“溃败”,为什么?这背后的原因不少,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美式社会和政治制度建立在分权和平衡机制之上,中央与地方、三权分立、强大的自治和多极化特性。 哪怕联邦政府因拨款僵局停摆,本地政府、州政府和许多日常服务仍能继续运转,整个社会不会因此完全停滞。 社区韧性被高度重视,美国联邦政府甚至为此设立了诸多专门的应急体系、投巨资升级基础设施,设立多层次应急响应机制和社会自治网络。 美国社会的多元利益结构客观上“消化”了大部分冲突,虽然两党斗争激烈、利益集团深度介入、金钱政治盛行,但美国政治系统有着历史遗留的大空间、慢机制。 “极化”放大了社会撕裂感,却也使不同利益分散在各自管辖领域内,每派都有舞台、话语权、合法的存在通道,第三党和独立选民虽被边缘化,但各种社会运动、媒体发声乃至“上街游行”都是体制“容忍”下的常规操作,对极端情况的包容力高于一般国家。 美国经济纵然极不平等,百姓被贫富差距和剥削所困,但顶层科技、金融、文化和军事依靠美元霸权和全球资源汲取还能维持强力支撑。 美元的国际金融地位,科技创新的全球中心角色,让美国得以出口危机、缓冲矛盾。 即便出现恶性事件,例如无家可归者激增、房价暴涨或特定行业失控,美国社会通常并不因单一恶化因素彻底瓦解。 和某些计划体制不同,这种分散的系统性弹性虽导致无数“局部悲剧”,但在“大系统”层面却构成缓冲。 信任危机与“制度性犬儒”并存,美国人对政府、媒体、政治机构极度不信任,但这种犬儒成为常规心态。 大选舆论失信、两党互骂、议会博弈、假新闻四起,越来越多美国百姓对选举、公权力乃至国家都缺乏实质归属感。 但由于社会依然保持基本法治和个人权利空间,尽管抗议、游行不时升级,绝大多数人还是“认命”地在体制下讨生活,选择用脚投票或者消极冷漠,而并非全盘推翻秩序。 那为什么美国大量批评者、“恨国党”乃至“公知”群体不集体移居到“遥遥领先”的东方国家? 有些人固然对美国现实愤懑、批判声高,但美国以外的选择并不比美国本身更“理想”。 在美国,社会批评、个人异见、游行上街、上百万人抗议总统乃至“恨国”嘲弄国家,都是被允许的表达形式,并不会因口头上的“不爱国”就被定义为“敌人”,除非越过法律边界。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保护虽然有现实争议,但与多数威权政治体制相比,言论空间和社会活动仍相对宽松,哪怕被构建为泡沫自由,也能让不满与情绪获得宣泄出口。 即使有些批评者极端不满本国现实,却未必心甘情愿选择一个限制言论和个人权利的国家。 哪怕抱怨政策、社会治安、经济机会、枪支暴力,许多人依然会衡量:离开美国之后,人身安全、迁徙自由、生活方式乃至公民权利能否得到同等保障? 你怎么看待美国这种“带病生存”的体制?
傲慢的美国突然发现不对劲了,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方最近一系列
【30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