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过去十年里,俄罗斯的武器出口风光不再,曾经让亚洲、非洲国家竞相下单的局面一去不返。 据权威机构SIPRI和相关军贸数据统计,最近五年,俄罗斯的武器出口量下降了超过五成,全球市场份额直接跌到了第三位,不但远落后于美国,甚至被法国赶超。 这背后除了西方制裁、内外资金链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其主力武器订单从2019年的三十多个国家锐减到2023年的十二个,许多老客户纷纷另寻渠道。 对俄军工来说,现在订单的含金量、议价能力都不及往日,对价格和交易规则也比以前灵活许多。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战略动作尤其引人注目,而这也并非“抄底”那么简单。 从公开渠道获悉,2025年下半年,俄罗斯方面流出的一份泄露的工业文件提到,中国计划采购20架伊尔-96-400M大型宽体飞机。 这个订单不但直接填补了中国跨洲际货运与特种任务改装机型的结构性短板,而且机型技术参数明显适合中国远距离满载运输的实际需求。 该机型最大起飞重量250吨、能一次性将80吨货物或者装备直飞法兰克福这类热门航线,效率提升可观,且几乎无需中转加油。 伊尔-96-400M的国产化率据称已达到82%,核心部件高度自主,从根本上规避了西方关键技术掣肘,适合中国大规模后续改装、长周期运用。 为何说中国善于把握时机?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在中国大飞机自主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特别是C919、ARJ21、运-20等一系列国产机批量交付的背景下,跨洲际大飞机特别是在货运和特种改装方向上依然存在产能、技术及批量装备的空档。 中国的主力民航、军用大运基本盘虽在扩展,但下一代宽体客机比如C929要等到2032年才能量产。 此时选择采购适配性强、技术封锁风险低的伊尔-96-400M系列,不但能为中国货运和战略空运能力提供一段长时间的“过渡保护”,还极大促进装备体系平滑升级,最大程度规避了装备断档的战略隐患。 近年来,伴随着远海、远程作战需求提升,中国特种飞机数量需求激增,无论是大功率预警、电子侦察,还是战略加油、投送保障,都对基础平台提出了新的要求。 伊尔-96系列和伊尔-78系列正好弥补中国在大型特种飞机上的产能瓶颈,据俄方合同内容,除了运输机外,中国还计划采购20架伊尔-78MK-90A新型加油机。 这一型号以其接近21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和78吨航油容量,在全球市场上属于高端产品,其有效加油半径和续航能力可使解放军远程作战能力获得极大扩展。 对比目前中国主要装备的轰油-6等型号,无论是载油量还是成熟度都明显高出一个档次,而国产运油-20尽管有很强的后劲,但受制于生产能力和原型测试进度,无法短期满足数量需求。 俄制大加油机的及时到位,正好补上了战略投送与远海作战力量的关键一环,为角逐未来高端制空权和大洋控制权提供了坚实装备保障。 有人或许会问,中国既然有自己的大飞机研发能力,为什么还要花巨资采购外部产品? 如果从产业供应链角度看,这背后是两层考量,国内大型运输机和加油机的产能需要优先满足空军、航司等的新增需求,按照目前国产化推进节奏,短时间内无法全部替代外采机型。 通过与俄罗斯的深度合作,对冲外部供应链被“卡脖子”的风险,引进俄罗斯相对成熟的机型,不仅能补位现有装备空白,更可以在共同研发过程中不断消化、吸收对方的特定技术,提高后续国产机型的自有创新能力。 中国在战略运输和远程空中加油能力方面长期存在瓶颈,西方国家又对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机载雷达等核心部件实施长期封锁,此时用市场手段对接俄罗斯的技术冗余,不仅扩充了自有编队弹性,也让中国在国际军贸博弈中多出了一份关键砝码。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这波“互利互补型”合作,远不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自2024年中俄两国元首发布“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后,双方在国防装备、联合演训、战略协同等方面的互动明显升温。 俄方急需订单拉动产业、稳定技术工厂,中国需要补齐装备短板并借机获取技术软资源,两国都通过这轮交易各取所需,更进一步提升了彼此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安全环境下的韧性。 未来几年,中俄在大飞机、卫通、导弹等高端装备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可能还会出现更多让世界侧目的新案例。 你怎么看中国这轮大飞机采购背后的战略考量?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中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过去十年里,
修竹崽史册
2025-10-23 11:52: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