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开心得太早,在我们都在笑话荷兰抢安世抢了个寂寞的时候,没想到昨晚商务部部长就出马与荷兰通话了,可见我们对荷兰这般蓄意的操作不能掉以轻心。 安世半导体这事还真不是简单的单边管制或者司法纠纷,这次荷兰政府专门启用冷战时期的《货物供应法》,甩出来“经济安全”这个大帽子,直接冻结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资产,罢免中方管理层,还长达一年对公司主体全面托管,把所有资产和知识产权都圈起来。 理由说是“治理缺陷”或者“技术外流”风险,但真相明摆着,是配合美国对中科技遏制的又一环。 美国前脚才刚出台所谓“穿透规则”,只要是上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一半的,都要受长臂管控,闻泰科技刚被拉进清单,安世立刻就中枪,这节奏,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接连动用。 中国选择的反制措施也没含糊,商务部当天就发布出口管制,完全禁止安世在国内生产的成品元器件和子组件出口,这步棋一落地,人家欧洲那边汽车厂商的神经就绷紧了。 安世每年产出数亿颗成熟制程芯片,涵盖二极管、晶体管、功率器件,这些玩意在汽车电子中是绝对的根基。 欧洲汽车产业链受影响的程度,比大多数人想像中还要高,德国、法国、美国的汽车协会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发声警告,再不解决就可能导致工厂停线。 中国的反制精准切中要害,全球供应链高度互嵌,欧盟、日本、美国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有人觉得断供让荷兰和欧洲尝到苦头,咱们算收回一城,实际上,损人不利己的副作用也不小。 安世在中国有大量生产和分包,供全球销售,反击的同时,自身业务很难全身而退。 产业链一中断,不光出口订单没了,相应的国内合作也会波动,跨国客户观望情绪变重。 这不是只影响外国需求,长远看,咱们自己的半导体生态也要面对市场萎缩、产业空转的压力。 说到底,供应链的“锚点”一旦脱落,国内行业就业、投资、研发、上下游配套都会有连锁反应。 这次“安世风暴”背后是地缘科技角力的一层层升级,荷兰去年就屡次扩展对华光刻机出口禁令,到了今年突然升级到企业资产接管,其实已经跳脱了正常商业规则的范畴,透出行政干预和“科技铁幕”意思。 人们一直说荷兰是美国科技封锁战略中的“马前卒”,最新的一连串行动和美方步调高度一致,不再是象征性的配合。 美国不仅拉着欧洲小伙伴形成芯片联盟,自己出台CHIPS法案大力鼓励本土制造,还不断提升“穿透”标准,谁跟中资沾边就全家受罚。 欧洲日本也都在加码供应链本地化投资,提振韧性,按照公开目标,欧洲到2030年要把半导体市占率提升到20%以上。 中国虽然应对策略多样,包括加强稀土出口管制、促进高端半导体技术突破、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但要彻底“去世界化”谈何容易。 稀土出口新规对全球确实带来一些紧张,但是荷兰等欧洲国家提前囤积库存、备料,已经降低了短期风险。 至于国产光刻设备、先进芯片设计,也还需时间成长,全球产业链深度交错,“双向伤害”常常难以避免。 一旦碰到重大摩擦,咱们再硬的反制措施,也同样会牵动自己行业的命脉。 其实大家都看到,荷兰经济官员不断释放愿意和中方沟通的信号,上升到部长级别的通话,说明两国其实都感受到产业链脱钩带来的痛感。 安世这个技术不算尖端,但之所以闹这么大,就是它连着全球汽车、消费电子等千行百业。 剥开产业表象,会发现咱们和欧洲这些传统强国在部分领域其实是高度互补的,“彼此制约”才是常态,短兵相接的局面,表面上谁占了上风,其实大家都难受。 美国驱动技术分裂,欧洲试图在安全和利益之间取平衡,中国则同时在战略反制和自主创新之间加速突围。 谁也没有真正的赢家,我们不应该光是调侃、庆幸,更要深刻剖析:做好内功,同时要警惕陷入“大而全归零”的思维陷阱。 芯片产业如此复杂,稍有风吹草动,全球数不清的经济体和岗位都将受到直接影响。 民族企业的韧性在被考验,政策协同、市场多元、技术自立都是缓解风险的出路,但摆在面前的难题,远不是三板斧就能解决的。 你怎么看中国、荷兰、欧洲乃至美国之间的这场多线博弈? 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王文涛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