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签订矿产协议的消息一经发布,潜伏在中国的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网络水军弹冠相庆,纷

修竹崽史册 2025-10-23 10:55:55

美澳签订矿产协议的消息一经发布,潜伏在中国的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网络水军弹冠相庆,纷纷表示这回老美赢麻了。   中国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掌控力是经过三十年持续投入、完善产业生态系统、压低成本优势才建立的。   中国不仅仅占据着全球超过80%的稀土加工份额,还牢牢把控着90%的稀土深加工及98%的磁铁制造,形成了一体化优势,这种主导地位没办法靠一纸投资协议就动摇。   美澳这份协议规模虽大,承诺要投80多亿美元,但想要搭建起完整替代链条,建立从矿山开采、到冶炼加工,再到磁体制造的全流程产业,业内普遍预期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才能初具规模。   在短期内,美国和澳大利亚即便拥有丰富矿产资源,也没有能力迅速建立与中国相竞争的工业基础和市场网络。   现实中先进制造和新能源市场对稀土供应的需求是结构性的,供需结构决定着议价权和产业链话语权。   中国采取出口管制、基于产业政策调整供应链,已经让西方企业深刻体会到缺少稳定低价来源的风险,甚至多家西方汽车制造商直接警告,中国的新出口管制政策一旦启动,将造成原材料价格飙升和零部件供应混乱。   再看看美澳协议后的市场表现,美股相关矿业个股并没有出现预期那样的飙涨,投资者反而表现得相当谨慎,主流观点还是担心无法抗衡中国在规模、价格和技术整合上的绝对实力。   美澳两国当然有明确的动机:一方面是维护自身供应安全,避免在关键产业链上遭遇“卡脖子”。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地缘政治考量,减少中国在全球产业架构中的话语权,协议中不仅投钱,还提出了采购底价、承购协议等操作,怎么看都是精心筹划的产业对冲举措。   全球供应链的形成是多方合作、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交叉作用的结果,不是谁想一拍脑门说改就能改。   西方“去风险化”“多元化”也不是一天两天喊出来的口号,而现实却一次次证明,打破中国主导地位需要长期系统工程,而不是靠联盟喊几句口号、投点启动资金就能速战速决。   光从协议文本上看,美澳合作不仅追求投资共赢,还要设立价格保护、优先进出口安排,甚至涉及先进加工技术的“技术转让”。   表面看起来很系统,但细思极恐,其背后依然绕不开中国强大供应能力的事实。   全球的订单、资源乃至设备依赖度高不是靠立法就能消解的,更何况澳大利亚作为中国的重要原材料出口国,长期对华贸易收益可观,如今被夹在中美战略博弈之间,既想借美国投资推动行业升级,也担心过度“选边站”会引发中方严重贸易反制。   这样一来,澳方本身就处于两难境地,经济收益和地缘安全博弈,风险谁都要担着。   全球化分工体系之下,关键矿产的控制力本身就是重要的“市场权力”,中国的出口管制更多反而彰显了这种权力,能够在供应链稳定与全球市场定价上灵活调节。   无论是资源出口、加工能力还是终端市场分销,中国产业链的综合性和弹性都不是西方短期能复制的。   更别说全球产业身处降本增效竞争的阶段,美澳一旦脱离中国低成本优势,自己承受的产业输出压力、环境成本、劳工成本,将来都摆在台面上,美澳企业最终还可能反手催生新的“本地保护主义”冲突。   当前的全球关键矿产竞争,早已超越了传统商品贸易范畴,涉及资源开采权、技术输出、环保门槛甚至对外国直接投资审查等多层面。   美澳协议背后,还涉及联合投资、协同监管、市场准入和伙伴国间的特别条款,强调所谓“安全、可控和可持续”的标准,但这些“安全阀门”会不会反而阻碍市场效率?最终还要市场结果说话。   况且,日本、欧盟也在同期争取建立各自的“联盟供应链”,全球稀土产业未来实际只会更分散、更割裂,而非一夜之间“改朝换代”。   所以,面对部分社交平台的“美国赢定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信息泡沫,网络群体的狂热不等于现实的产业变革。   理智的人一眼就能看穿:没有哪个国家会轻易放下已经深度根植全球供应链三十余年的竞争力,不论美澳协议怎样推高调门,供应链去中国化只会是长路漫漫,甚至会在全球产业链更分化的大背景下制造出新一轮效率损失和市场反复折腾。   中国依然保持战略主动,既可以通过出口管制主动调节全球流动,也可以凭借庞大的工业能力和市场优势持续施加影响力,尤其在新能源、清洁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卡脖子”地位不会轻易改变。   真要比拼实力和话语权,还是要看产业根基、市场格局甚至技术迭代本身会带来怎样的结构性变化。   你对于这种网络狂欢怎么看?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美澳签署关键矿产协议 中方回应》

0 阅读:2

猜你喜欢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