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4年,作家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礼堂公开批评《愚公移山》,一时间引爆舆论,有人怒斥她肤浅无知,不懂这则寓言的真正深意,可席慕蓉身为著名作家,又怎会看不懂?那她究竟想表达什么,才会说出如此惊人的话? 席慕蓉是真的“不懂”吗?,关键在于,她像许多现代家长和老师一样,试图用当下的价值观重新审视这则流传千年的故事。 她认为,愚公携全家老小连续挖山的执着,哪怕放在今天,已然不只是“愚”,甚至带着某种危险的盲目,尤其在我们这个讲究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一座大山碍着路,为什么不搬家、为什么动辄要挖山填海?“为理想而奋斗”的故事,被换上了“人类能随性改造自然”的新标签,这背后的观念碰撞令人焦灼。 《愚公移山》这样一则传统寓言,几乎成为不屈不挠和勇于斗争的精神象征。 它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世代接力总能克服天堑。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主义的兴起、生活方式的多元,《愚公移山》的单一意义开始遭遇挑战。 席慕蓉的质疑远远谈不上肤浅,相反,她所揭开的,其实是今天青年和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死磕到底”,我们真的无条件支持吗? 有些学者和环保人士就指出,《愚公移山》的情节在字面层面令人担忧,长期、代际地无限挖掘、移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社会中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露天采矿、大规模基建造成的环境破坏。 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灌输的是“只要我想,就要改造一切、不计代价”,那是不是和现实生活中“环保”与“可持续”的理念相违背?山体破坏,树木消失,动物失去家园,这些不都是环保课最常提及的负面案例? 数代人用人力挖山,无厘头地投入,工作成效微乎其微,这种“耗时耗力”的思路,在现代社会很容易被定义为不理性,甚至浪费。 当我们讨论成长中的孩子要“坚持不懈”时,是否也要引导他们懂得权衡代价与收益、学会寻找更加聪明、高效的解决方法呢?被誉为“民众力量”的愚公家族,也许正需要用批判性思维重新打量。 当然,主流舆论对席慕蓉的批评不假思索地展开反击,反对者强调,《愚公移山》的意义是精神层面的,是民族品格的典范。 寓言是寓言,本就不是现实操作指南,过分用科学、经济和现代伦理“吹毛求疵”,只会错失其历史与人文价值。 这类观点认为,故事的“愚”恰恰是“智慧”的化身,是对长远目标和意志的隐喻,是中华民族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品德象征,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文化根脉,一味崇尚西方环保理念,最终只会舍本逐末。 席慕蓉想唤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该教孩子什么?是单一不变的“苦干、坚持到底”,还是思辨、适应和创新? 如果只是死磕,遇到阻碍就抱住不放,忽视现实世界中的限制与后果,也许真的会培养出一代不懂变通、眼中只有“硬碰硬”的孩子。 现实问题往往不是孤勇能解决的,更需要权衡和智慧,山在,心在,路就在脚下,但“搬山”与“搬家”的选择题,其实才是我们今天需要着重讨论和引导的。 不妨把《愚公移山》留在课本里,但一定要重新读一遍,再次梳理这个故事的真正多重内涵。 我们能不能既不否认它的不屈精神,也坚定不盲从“以人定胜天”为绝对正确? 能不能在课堂上讨论困境时多引入现实选择、团队协作、权衡得失的视角,让孩子们懂得,在坚持目标的同时,更应该学会与世界和解、与自然共处、与自我和解? 我认为,“愚公移山”这段故事的真正意义,不应该是让孩子无条件死磕到底,而应成为一个开放的谈判桌,让传统智慧与现代精神对话,生态伦理与奋斗信念共存。 孩子们需要的,是对目标的执着,也是应变的灵活,需要奋斗的勇气,也需要抉择的智慧。 时代在变,对童年精神食粮的标准也在悄然升级,让我们都像席慕蓉一样,敢于对传统提问,敢于让故事有更多种可能。 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席慕蓉:诗歌拯救了我孤寂的学生时代
“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
修竹崽史册
2025-10-23 09:52:53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