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燕子集体“拒南飞”:冻成“冰雕”的背后,是气候给人类的一记警钟 前言

糖份超标的喵喵 2025-10-22 18:57:42

东北燕子集体“拒南飞”:冻成“冰雕”的背后,是气候给人类的一记警钟 前言 十月末的黑龙江五常,本该是燕影无踪的时节。可今年街头却出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上百只燕子挤在居民楼的屋檐下,羽毛被寒风刮得凌乱,有的甚至蜷缩着一动不动,远远看去像挂在墙上的“小冰雕”。路过的老乡张大爷举着手机,语气里满是焦急:“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情况!往年九月初,这群小机灵就往南方飞了,今年都快十一月了,还在这儿挨冻,看着都心疼!”这一幕被传到网上后,迅速引发热议,有人猜测是地磁紊乱影响了燕子迁徙,还有人联想到“蝗灾预兆”,各种说法层出不穷。 正文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联系到了东北林业大学动物生态学教授李红梅。她刚从五常调研回来,手里拿着厚厚的观测数据。“哪有什么地磁紊乱的玄幻说法,根本原因就是今年东北的天气太反常了。”李红梅教授解释道,今年九月,黑龙江多地白天最高气温还维持在25℃左右,街头不少人穿着短袖吃冰棍,这样的温暖天气一直持续到九月底。可进入十月后,气温突然“断崖式”下跌,部分地区单日降温幅度超过15℃,夜间最低气温直接跌破冰点,出现“泼水成冰”的景象。 “燕子迁徙靠的是身体里的‘双重导航’,一个是对温度的感应,一个是对日照时长的判断。”李红梅教授进一步补充,往年九月,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日照时间缩短,燕子会慢慢整理羽毛、积累能量,为迁徙做准备。但今年九月的“暖秋”让燕子的生物钟彻底乱了,它们以为迁徙时间还早,没来得及储备足够的能量。等到十月气温骤降,它们再想出发时,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只能滞留原地。 针对网上流传的“蝗灾预兆”,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监测站研究员王建国也给出了专业回应。“燕子和蝗虫的栖息地、活动时间完全不同,两者没有任何直接关联。”王建国研究员表示,燕子主要以空中飞行的昆虫为食,而蝗虫的幼虫多在农田土壤中活动,成虫也很少长时间在空中飞行。不过他也提到,今年异常的气候确实需要警惕,气温骤降可能会影响明年农田里害虫的越冬情况,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加强监测,制定应对预案。 眼下,帮助滞留的燕子过冬成了当地居民和志愿者的首要任务。五常市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居民楼的空调外机旁、仓库的角落搭建临时避难所,还定期撒上用谷物和温水调成的糊糊。志愿者李娜说:“每天早上来看,都能看到燕子在糊糊旁啄食,看到它们好好的,我们就放心了。”不少居民也加入进来,有的把家里的旧棉絮拿来铺在避难所里,有的则在阳台挂起装满温水的小碗,大家齐心协力,为燕子筑起一道“温暖防线”。 结语 这场燕子集体“拒南飞”的事件,看似是一场偶然的自然现象,实则是气候异常给人类敲响的警钟。从九月的“暖秋”到十月的“速冻”,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不仅打乱了候鸟的迁徙节奏,也可能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造成深远影响。正如李红梅教授所说:“候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它们的异常行为,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气候变化,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如今,五常的燕子还在继续等待合适的迁徙时机,而我们能做的,不仅是为它们提供临时的帮助,更要从自身做起,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让气候回归稳定,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才能每年按时出发,自在地翱翔在南北之间,而不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成为人们眼中令人心疼的“冰雕小可怜”。

0 阅读:62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2
2025-10-23 00:28

燕子挺不到冬天结束的。冬天没有虫子吃了

思如柳絮

思如柳絮

2
2025-10-22 20:33

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吧???如果修建避难所又积极的去喂食的话,怕以后这些小鸟会不迁徒…………

玄剑书生

玄剑书生

1
2025-10-23 05:58

飞走了,可能成为某个国家的口中物。不飞走,最多就冷点

猜你喜欢

糖份超标的喵喵

糖份超标的喵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