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22 18:26:00

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2020 年那会儿,印度把苹果 8 条产线从中国盼过来时有多热情,现在拿税单的手就有多坚决,一张十亿美元的单子拍过去,分明是算准了苹果已经砸了真金白银舍不得轻易退场。 苹果为了这几条产线可不是随便应付,光是合约制造商富士康和塔塔就已经投了数十亿美元在印度开了五家工厂,还花了数百万美元买 iPhone 组装设备,塔塔收购纬创工厂后更是计划三年砸 50 亿美元建 “从芯片封装到整机组装” 的全链条产能。 为了实现 2026 年美版 iPhone 全印度造的目标,还得把年产能从 3500 万部翻倍到 7000 万部,相当于一年内再造一个生产基地。 更别提苹果在印度组装的成本本就比中国高 5% 到 8%,前期投入早就成了沉底成本,这时候印度翻旧账,简直是掐住了命脉。 翻出来的 1961 年所得税法更是耐人寻味,这法律比很多苹果员工的年纪都大,偏巧在这时候被激活。 按照条款,苹果把自己的生产设备交给代工厂用,在中国根本不用额外纳税,到了印度就被认定为 “商业联系”,不仅要交本土税,还得攀扯全球营业额。 苹果高管急着找印度官员游说改法,结果人家一口回绝,说改法会削弱征税主权,明摆着就是吃定了这笔钱。 这套路其实早有先例,根本不是针对苹果的特例。德国大众刚在印度投了钱,就收到 14 亿美元天价税单,被指控用 “零部件分批进口” 避税,可这模式 2011 年就获得过印度政府许可,现在突然翻脸,50 多批零配件被海关扣着,供应链都快断了。 要知道大众在印度一年净利润才 1100 万美元,这税单能把十几年利润都掏空。韩国起亚也没逃过,被追讨 1.7 亿美元税款,理由是 “错误使用” 自贸协定优惠。 更早之前,沃达丰 2007 年收购资产后被追 20 亿美元税,官司打了 13 年才了结;英国凯恩能源因内部重组被追 14 亿美元,拖到 2021 年才和解,法国保乐力加至今还在为 2.5 亿美元税单扯皮,甚至直接警告莫迪政府这会阻碍新增投资。 印度税务部门像是把 “秋后算账” 刻进了 DNA,一边靠低门槛画饼吸引外资,一边用模糊的政策解释权埋雷。 就像谷歌早年在印度搞广告分销,明明是普通授权,却被税务局按 “特许权使用费” 征税,官司从一审打到二审才翻盘,后来印度干脆出台 “谷歌税”,每年从跨国公司手里捞 400 到 500 亿卢比。 这种操作本质上就是先放低姿态把外资骗进来,等人家厂房建了、设备买了、产能投了,再翻出几十年前的老法律,或者突然修改政策解释,怎么能多收钱就怎么来。 苹果这十亿美元税单看着惊人,其实只是印度敛财的冰山一角。要知道印度对进口整车收超 100% 关税,零散件却只收 5% 到 15%,这种阶梯税率本想逼企业本土化,结果成了税务稽查的抓手,只要想查,总能从政策漏洞里找出征税理由。 更讽刺的是,印度一边喊着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一边用这种方式把外资当 “提款机”,2025 年经济增速降到 6.4%,就更急着靠查税补财政窟窿,却没想过这种 “饮鸩止渴” 的做法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 现在苹果算是尝到了苦果,想撤吧,前期几十亿投资打水漂,产能扩建的计划也全泡汤;不撤吧,十亿美元税单只是开始,按照 1961 年税法的逻辑,未来可能面临更多追缴。 这跟当年沃达丰、大众的处境如出一辙,都是被印度的 “饼” 吸引进来,最后发现饼里藏着税单。 只能说印度这 “割韭菜” 的手法虽然老套,但对着砸了真金白银的外资,每次都能精准得手,毕竟人家的沉没成本摆在那,不乖乖交钱都难。

0 阅读:1888

评论列表

路过

路过

9
2025-10-22 23:53

关门打狗、瓮中捉鳖、上楼抽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中国有很多成语可以形容阿三

JOKERmeHeat

JOKERmeHeat

3
2025-10-23 03:37

我就疑惑了这么多前车之鉴,国外大企业是土狗剧中的智商吗?前赴后继的,除了一般人能想到的印度是个巨大的发展中市场,一定还有其它什么重要原因

JOKERmeHeat

JOKERmeHeat

2
2025-10-23 03:36

我就疑惑了这么多煎车之鉴,国外大企业是土狗剧中的智商吗?前赴后继的,除了一般人能想到的印度是个巨大的发展中市场,一定还有其它什么重要原因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