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大才女蒙曼50岁至今未婚,朱迅问她:“你最想嫁给谁?”谁承想,她脱

栗頿聊 2025-10-22 17:45:58

2007年,北大才女蒙曼50岁至今未婚,朱迅问她:“你最想嫁给谁?”谁承想,她脱口而出说的一个名字,却让全场观众哄堂大笑!   提到蒙曼,很多人都知道她是那位在《百家讲坛》上把历史讲得活灵活现的北大才女。2007年的时候,年近五十的她依旧单身,这在不少人眼里是件挺“特殊”的事,也让大家对她的感情生活格外好奇。   有次在央视的节目上,主持人朱迅就问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你最想嫁给谁?”这话一出口,现场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这位饱读诗书的才女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毕竟按常理来说,像她这样的人,择偶标准大概率会和学识、修养、品性这些挂钩,大家心里也默默猜着可能是某个领域里的优秀人才。   可谁都没料到,蒙曼笑着脱口而出的不是什么现实中风度翩翩的学者或者精英,而是三个字:“孙悟空”。这话一落地,全场瞬间哄堂大笑,谁也没想到她会给出这么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但熟悉蒙曼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一句随便开玩笑的话,背后藏着她对感情最真实的想法。 蒙曼欣赏孙悟空,看重的从来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神通广大”,而是孙悟空身上那种难得的品质。   那种敢作敢为的担当,遇到事儿不逃避、说干就干的执行力,还有不盲目跟从、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劲儿,再加上那份始终不变的忠诚,这些才是她真正在意的。   在她眼里,找伴侣无关车子房子,也无关学历财富,核心是两个人在人格层面能相互吸引,有纯粹的精神共鸣。   其实早年间,蒙曼的父母也为她的终身大事操过心,还帮她公开征过婚。但父母的要求特别简单,就两点:对方要善良正直,还得真心实意地疼她、爱她。   后来还有个流传挺广的说法,说她择偶的核心条件就一个——“聊得来”。可别小看这“聊得来”,据说当年就因为这三个字,刷掉了一千多个应征者。   现在想想也不奇怪,蒙曼要找的从来不是一个只是搭伙过日子的“饭搭子”,而是一个能在精神层面和她并肩同行,像孙悟空那样能和她有深层契合的人。   蒙曼之所以能在婚姻这件事上这么淡定从容,不慌不忙,是因为她的精神世界早就足够丰盈。   她曾经说过,有李白陪着她品诗,有苏轼陪着她喝酒,根本不会觉得孤单。这份底气可不是凭空来的,是从小就慢慢积累起来的。   1975年,蒙曼出生在河北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语文老师,母亲是英语老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她三岁就开始识字,五岁就能捧着《红楼梦》读得津津有味。   那时候为了不让她因为看课外书耽误功课,父母还特意把书锁起来,可就算这样也挡不住她对知识的渴望。   后来17岁考进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27岁拿到北大博士学位,在研究历史的这些年里,那些历史人物早就成了她心里的“老朋友”,陪着她一起成长。   对蒙曼来说,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充实,婚姻就不再是人生必须完成的“必答题”,而是可以自主选择的“选择题”。   所以面对外界给她贴上的“剩女”标签,她能理直气壮地回击。在她看来,婚姻应该是“锦上添花”的事,有最好,没有也不会影响自己把日子过好。   之前她在《百家讲坛》一战成名,靠的就是把那些冷冰冰的历史人物讲得有血有肉,那时候她哪里是在背诵历史,更像是在给大家介绍她熟悉的“老朋友”。   可能有人会觉得,像蒙曼这样常和古人“神交”的学者,生活里肯定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现实中的蒙曼特别有烟火气。   她能上一秒还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剖析隋唐风云,下一秒就扎进菜市场里,和商贩讨价还价,感受市井的热闹;她会追当下热门的电视剧,会和朋友们一起去撸串,甚至还会跟着小区里的大妈们一起跳广场舞。   在她心里,做学问和过日子从来不是两回事,反而能相互滋养,让生活更有滋味。   这些年,她做的“曼行国道”项目也特别接地气,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把原本可能有些晦涩的中华文化掰开揉碎了,讲给普通大众听,还意外掀起了一阵“文博热”。   这其实也能看出来,她想要的“聊得来”,不只是对方能懂她在书斋里的深刻思考,更能理解并欣赏她在马路边的轻松自在,能和她一起感受生活里的小美好。   所以说,蒙曼到现在还没结婚,不是因为她的择偶标准高得离谱,也不是因为她性格孤僻不好相处,而是她一直在坚守自己对人生完整性的追求。   她在等一个能同时走进她三个世界的人:一个有孙悟空那样人格力量的伴侣,一个能和她在精神世界共鸣的知己,一个能和她一起共享人间烟火的生活家。   在还没遇到这个人之前,她不急不躁,也绝不会将就。因为她早就用自己的知识、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活成了最完整、最真实的样子,嫁给了那个最好的自己。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火铲

火铲

1
2025-10-22 18:02

真是出口成章的奇女(子)人

猜你喜欢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