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宣布了 2025 年 10 月 20 日,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决定到2027年底就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乍一看像是突然拍板,其实早就在暗地里盘算了好几年。 那天在卢森堡开的欧盟理事会能源部长会上,大伙儿拍了板: 2028 年 1 月前得彻底停购,2026 年 1 月起新合同一律不准签,老合同最快 2026 年 6 月就得到期,就算是长期合同,最多也只能撑到 2028 年 1 月。 更有意思的是投票的规矩 —— 不用 27 个国家全点头,只要 15 个成员国同意,而且这些国家的人口得占欧盟总人口的 65% 以上就行。 关键是没敢贴 “制裁” 的标签,特意用了贸易政策的名义,就为了绕开一票否决的坎儿。这波操作看着轻巧,实则每一步都是提前算好的。 要说这不是临时起意,得往前倒几年看。俄乌冲突刚爆发那会儿,俄罗斯天然气占了欧盟进口量的 45%,差不多半壁江山都攥在别人手里。 从那时候开始,欧盟就悄悄铺路,一边搞制裁一边找替代气源,到 2024 年,俄气在欧盟进口里的占比就降到了 19%,今年更是只剩 13%,一年进口额也就 150 亿欧元上下。 其实 2025 年 5 月欧盟发的 REPowerEU 路线图里就说得明明白白,要在 2027 年底彻底断气,比这次正式决定早了五个月,等于提前给市场打了预防针。 说白了,这次不过是把之前的计划落地,根本算不上突然翻脸。 最能看出 “早有预谋” 的,是替代气源的布局早就铺得妥妥的。 美国这会儿已经顶上了最大 LNG 供应方的位置,2024 年欧洲近 45% 的 LNG 都来自美国,单 2022 年就跟美国签了 10 份长期合同,最短的都得履行二十年。 管道气这边则是挪威接了班,占比超过 33%,比当年俄气的份额还稳当。 怕美国一家独大被拿捏,欧盟又转头找卡塔尔,那边的北田扩张项目 2027 年前能新增 4900 万吨 / 年的产能,摆明了就是留着给欧洲补货的。 非洲也没放过,刚果 300 万吨 / 年的 LNG 项目、大托尔特阿赫梅伊姆 250 万吨 / 年的浮式项目,今年都陆续投产了,就等着分欧洲市场的蛋糕。这么算下来,俄气的位置早就被填得七七八八了。 欧盟不光找好了替代,连执行时可能遇到的麻烦都提前想好了对策。 早知道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国家离不了俄气,之前还给过豁免,这次干脆用贸易政策的名头绕开否决权 —— 毕竟制裁得全票同意,贸易政策用加权多数票就行。 果不其然,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当场就急了,说这公然违反欧盟法律,要动用所有政治和法律手段阻止,还说会彻底毁了本国的能源安全。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更直接,骂这简直是 “经济自杀”,警告说欧洲消费者可能要多掏 400 亿到 500 亿欧元的天然气成本,电费还得额外加 600 亿到 700 亿欧元,甚至放话可能停供乌克兰电力。 但欧盟敢这么干,就是吃准了这些国家的依赖度已经降下来了,2024 年全欧盟也就 10 个国家还在买俄气,翻不起什么大浪。 合同过渡期的设计更能看出心思细密。短期合同半年内清完,长期合同留两年缓冲,这可不是给俄罗斯留情面,而是给欧洲企业留足腾挪的时间。 2024 年欧盟还从俄罗斯买了 520 亿立方米天然气呢,这里面 320 亿是管道气,200 亿是 LNG,这些合同哪能说断就断。 而且南欧的西班牙、法国私下还在买俄 LNG,真要是直接硬卡,保准引发内部混乱,不如给个过渡期慢慢清库存。这种 “软着陆” 的节奏,没有三五年的盘算根本做不出来。 有人担心断气后气价飞涨?其实欧盟早把账算透了。 2022 年能源危机那阵,气价飙到 300 欧元 / 兆瓦时,现在虽说涨了 48%,但家底可比那时候厚多了 —— 就是今年冬天储备降得快点,75% 的充盈率比去年少了 15 个百分点。 为了补储备,欧洲企业已经开始高价抢明年夏天的天然气,等于提前锁定了成本,就算俄气彻底退出,也不至于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更别说美欧还签了 7500 亿美元的能源协议,欧盟承诺四年买够这个数,美国那边普拉克明斯、科珀斯克里斯蒂的新项目刚好能补上缺口,等于给供应上了双保险。 当然,这事儿也不是一点风险没有。卡塔尔就放了话,要是欧盟敢用《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罚款,就立马停供 LNG,要知道卡塔尔现在可是欧洲第三大 LNG 来源国。 土耳其也成了绕不开的角色,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 LNG 接收站不少,但管道通不到欧洲内陆,只能靠土耳其中转,这就多了层地缘风险。 不过这些欧盟早有准备,之前就给非洲的 LNG 项目砸了不少钱,就是为了多抱条腿,免得被卡塔尔、土耳其拿捏住。
不止光刻机!美给荷兰撑腰了,10月21日,彭博社报道,特朗普警告东方大国不要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