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协议签署! 本周一,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美时签署的稀土协议,让特朗普兴奋地宣称“稀土多到根本用不完”。 这个号称“对抗中国垄断”的85亿美元合作项目,真能让美国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吗?答案可能会让白宫的如意算盘落空。 先看澳大利亚的“家底”,它确实是稀土资源大国,韦尔德山矿稀土氧化物储量可观,莱纳斯公司更是中国以外唯一能商业化生产重稀土的企业。 但资源优势从来不等同于产业优势: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数据,全球稀土总产量达39万公吨,澳大利亚当年产量为1.3万公吨,占全球3.3%左右,位居第四,但90%的分离加工环节还得依赖马来西亚工厂。 更值得注意的是协议中提及的镓精炼厂——美国国防部计划在西澳投资建设年产100吨级的高纯度镓精炼厂,镓作为氮化镓半导体、5G基站的核心原料,战略价值显著,可即便如此,这一规模也不足中国现有镓产量的十分之一(全球90%以上镓产能集中于中国)。 再看美国自己的稀土产业,早已“断了筋骨”。 上世纪80年代它还能控制全球90%的稀土供应,可产业空心化让芒廷帕斯矿1998年就关了门,如今虽重新开采,2024年产量达4.5万公吨,却仍需将所有原矿运到中国精炼。 特朗普2018年就喊着要复兴稀土产业,可USGS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稀土精矿产值仅2.6亿美元,连本国军工企业1/10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可大家都忽略了,中国对稀土的掌控,从来不是靠“资源多”,而是靠全产业链的“硬实力”。 全球85%的冶炼分离产能、90%以上的钕铁硼永磁体制造都攥在咱们手里,从采矿到造出高端磁材,中国企业6个月就能搞定,美国同类项目至少得等3年。 这种优势源于几十年攒下的技术壁垒:中国开发的碳酸氢镁法分离技术,能把稀土纯度做到99.99%(美国目前仅能达到99.9%),还能让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反观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马来西亚工厂,不仅长期因放射性废料处理问题官司不断,其核心萃取剂和离心设备仍需从中国进口,90%以上稀土精矿也依赖中国供应。 更关键的是,中国搭起了“资源-材料-应用”的闭环生态,包头稀土矿伴生的钍、铌等副产品,能被转化为核燃料和高端合金,美国企业因缺乏配套产业链,只能将这些资源当废料丢弃。 这种“吃干榨净”的能力,让中国稀土生产成本比美国低50%以上,即便美国政府补贴22亿美元,也填不平这个差距。 这份被白宫吹成“破局关键”的协议,一碰到现实就露了怯。 最尴尬的是,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到最后还得运到中国加工。 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工厂虽喊着“去中国化”,实际运营中根本离不开中国的原料和设备,这种“表面脱钩、实质依赖”的窘境,连英国广播公司都忍不住吐槽:“这份协议更像一场政治秀”。 更打脸的是,中国2025年4月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商务部2025年第18号公告),直接堵死了美澳“曲线救国”的路——新规明确对钐、钆、铽、镝等7类特定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需经中方审批方可出口。 这意味着,即便美国在澳大利亚建好精炼厂,若生产涉及这些管制物项,仍绕不开中方监管。 特朗普之前放话要对相关产品加征关税,可这种脱离产业链现实的威胁,最终只会让美国本土企业承受更高成本。 其实说到底,这场稀土困局的背后,是全球化产业链被政治强行掰断的后遗症。 中国外交部早说过,全球稀土供应链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强行“脱钩”只会造成资源浪费、成本飙升。 对美国而言,与其砸钱搞重复建设,不如放下冷战思维,加入中国主导的稀土国际合作机制。 现在中国在包头、赣州建的稀土国际交易所,已吸引多国企业参与,通过期货交易和技术共享,正搭建更有韧性的供应链。 澳大利亚若能发挥资源优势,在绿色冶炼、高端材料等领域与中国合作,不仅能提高自身产业附加值,还能为全球能源转型出份力。 这场看似高调的稀土协议,实则暴露了西方国家在产业链竞争中的焦虑。 真正的“稀土自由”,从来不是靠政治协议就能实现的,得尊重市场规律、靠技术创新说话。 特朗普那句“稀土多到用不完”的宣言,最后说不定会变成21世纪最荒诞的政治预言之一。 你觉得美澳的稀土合作能成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容:“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特朗
【75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