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杨宇霆拿着文件逼宫张学良,要求少帅立刻签字,张学良却微笑着没有同意,反而客气地请两人吃饭:“晚饭后,我再给二位答复。” 这顿饭,杨宇霆和他的心腹常荫槐没能吃上。 1928年,一声巨响,日本人炸死了“东北王”张作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作为长子的张学良临危受命,接掌东北,人称“少帅”。 但这个位置,他坐得并不安稳。 父亲麾下有一员老将,名叫杨宇霆。此人在张作霖统一东北的年代,立下过汗马功劳,算得上是奉系的元老。 张作霖在时,杨宇霆是张作霖的利刃,是东北的臂膀。可张作霖一走,这位元老的野心便藏不住了。 他打心底里瞧不上年轻的张学良,觉得他不过是个毛头小子。在公开场合,他还算客气,称一声“少帅”,可私下里,他张口闭口都是张学良的乳名“小六子”,甚至以监护人自居,时常对张学良的决策指手画脚。 杨宇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边,还有一个死党,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两人沆瀣一气,借着成立山林警备队的名义,暗中招兵买马,培植自己的势力。 整个东北的高层都看得明白,杨宇霆这是要架空少帅。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场寿宴。 1929年1月5日,杨宇霆为父亲大办寿宴,东北有头有脸的人物悉数到场。张学良也携夫人于凤至亲自登门道贺,给足了面子。 可当张学良的副官在门口高喊“总司令到!”时,正在打牌的宾客们反应冷淡,无人起身。直到杨宇霆从里屋走出来,所有人才瞬间起立,满脸堆笑。 更具侮辱性的是,杨宇霆竟将张学良夫妇安排在了普通宾客的桌子上,席间更是以东北的领袖自居,接受着众人的吹捧。 那一刻,张学良的脸上依旧挂着微笑,但心中杀意已决。 三天后,杨宇霆和常荫槐自以为时机成熟,主动找上门来。 他们拿出了一份早已拟好的公文,要求张学良立刻签字,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由常荫槐担任督办。这等于要把东北的经济命脉,直接攥在他们自己手里。 看着眼前这两个咄咄逼人、毫无君臣之礼的下属,张学良没有发怒,反而异常平静。 他接过文件,缓缓说道:“兹事体大,天色已晚,不如二位留下吃顿便饭,我们饭后再议。” 杨宇霆和常荫槐对视一眼,以为是少帅服软了,便欣然同意。 他们被带到了帅府内的“老虎厅”等候。 然而,他们等来的不是晚宴,而是警务处处长高纪毅和他手下的卫队。 当晚七点,老虎厅内枪声响起,杨宇霆和常荫槐应声倒地。东北政坛的两颗“巨星”,就这样在毫无防备中陨落了。 除掉杨宇霆,不是张学良的一时冲动,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清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张作霖的儿子,终究不是任人拿捏的鼠辈。这一枪,不仅结束了两个人的性命,也宣告了少帅时代的真正来临。 【消息源自:《文史天地》2006年 张学良枪决杨宇霆、常荫槐内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