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府宣布 10月20日,泰国政府宣布正在考虑在明年1月份推出第二阶段的消费刺激措施,这显然是继今年下半年一系列经济政策后的又一个大动作。 说白了泰国政府搞这第二阶段消费刺激,根本原因就是第一阶段“速赢计划”没完全达到预期,经济复苏还得再加把火。 今年10月刚推出的第一阶段13.6亿美元“共同支付”计划,虽说号称能拉动GDP0.3到0.4个百分点,但现实是泰国经济仍像辆爬坡的车,光靠一脚油门根本不够。 开泰研究中心把2025年GDP增速预测上修到1.8%,看着是好事,可这背后是出口放缓幅度比预期小才勉强撑起来的,要是没这口气,经济说不定真要陷入停滞。 咱们先看第一阶段刺激的真实情况。那个给老百姓发2000泰铢消费补贴的计划,每人每天最多报200泰铢,从10月底执行到年底,听着覆盖2000万人挺热闹,但仔细琢磨就知道局限性不小。 泰国财政部自己都承认前10个月财政收入差了400亿泰铢,汽车税因为电动车政策少收了一大块,进口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也没达标,这说明企业和消费者的钱袋子都还没鼓起来。 光靠这点小额补贴,顶多让大家多买几包米几瓶酱油,想带动整个消费市场回暖,就跟用瓢泼雨浇旱田似的,看着热闹却渗不透。 真正的麻烦是经济三驾马车里,有两驾都没太使劲。出口方面虽说对美电子产品出口在加速,但整体还是受关税影响增速放缓;旅游业更是块心病,2024年国内旅游贡献1.58万亿泰铢,占GDP的14%,可2025年前八个月国内游客增速才2.7%,连去年8.4%的零头都不到。 要知道泰国住宿业里80%以上是中小企业,45%还扎堆在55个次要旅游府,这些老板们眼看着游客少了,装修没钱,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要是再不想办法,倒闭潮可能真就来了。 所以第二阶段把宝押在国内旅游上,其实是摸准了问题的要害。财政部准备提交的四项措施,每一条都对着痛点来。那个住宿餐饮费用抵税2万泰铢的政策,聪明就聪明在分了1.5倍抵扣的区域,就是要把游客从曼谷、普吉这些热门地方引流到次要旅游府。 14万人受益看着不多,但想想看,每个人多花1万泰铢在冷门景点,19000多家中小住宿企业就能喘口气。 还有延长娱乐场所税率减半到明年年底,夜总会、酒吧这些地方本来受疫情打击最惨,现在把10%的消费税降到5%,至少能让他们多雇几个服务员,少关几家门店。 最实在的还是酒店改造的税收优惠,企业花钱扩建装修能两倍抵税,还能分20年慢慢扣,这等于政府帮酒店老板扛了一部分改造成本。预计1200家酒店会投入240亿泰铢,专项金融机构再给1000亿泰铢低息贷款,其中100亿专门给旅游企业,这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泰国的酒店很多还是十年前的装修风格,游客现在眼光刁了,没点新花样根本吸引不来,这笔钱投下去,既升级了硬件,又创造了就业,算是一举两得。 不过这政策也不是没风险,就跟给病人吃药似的,剂量和副作用都得盯着。财政部前10个月已经举债8278亿泰铢,国库余额4057亿泰铢,再搞新的刺激,赤字肯定还得涨。 而且那些培训支出要完成60%预算的要求,万一地方政府为了KPI乱花钱,搞些没用的研讨会,那钱就真打了水漂。还有消费券的使用效率问题,第一阶段就有商家反映补贴到账慢,第二阶段要是还这样,老百姓积极性就没了。 但话说回来,现在不刺激真不行。看看隔壁日本,之前发消费券的时候一开始也是小心翼翼,后来发现力度不够又追加,反而浪费了时间。泰国这次还算果断,第一阶段刚铺开就准备第二阶段,而且把政策精准滴灌到旅游和中小企业这些关键领域,比撒胡椒面强多了。 经济学家预计这些措施能让2025年GDP再提升0.05到0.06个百分点,2026年还有后续效应,虽然数字看着小,但积少成多,至少能让经济稳住复苏的势头。 其实泰国政府心里也明白,消费刺激只是临时办法,就跟给经济输营养液似的,要想真健康起来,还得靠产业升级和调整出口结构。但眼下最要紧的是先让市场活起来,让老板敢投资,让百姓敢花钱。 第二阶段措施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要求政府部门培训支出优先安排在旅游城市,这就是在创造需求,政府自己先当“大客户”,带动当地消费。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思路,要是执行到位,效果可能比单纯发钱还好。 泰国这第二阶段消费刺激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是权衡经济现实后的必然选择。第一阶段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第二阶段要解决“够不够”和“准不准”的问题。 虽然财政压力不小,但要是能把国内旅游这块蛋糕做大,让中小企业活下去,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流动起来,那这点投入就值了。毕竟经济复苏就像滚雪球,得先有个小雪球,再慢慢滚大,而第二阶段刺激措施,就是要给这个雪球再推一把。
高市早苗上位,右翼三党联盟全面掌权前几天,日本自民党与公明党之间长期维持的联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