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的时候,中美打不起来。中国忍了你美国几十年,把中国习惯当成日本韩国了,还是把中国习惯当成法国德国了? 2016 年,中美南海对峙,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曾称美军要做好今夜就开战的准备,中国军队则严阵以待,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 2016年夏天,南海局势一度剑拔弩张。美国派出“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两个航母战斗群,浩浩荡荡驶入南海,摆出一副“今夜就开战”的架势。 时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甚至公开宣称,美军已做好随时作战的准备。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姿态,中国没有退让半步,海空军力量严密布防,海军舰艇和海警船在相关岛礁周边持续巡航,空军战机高频次升空警戒,整个南海方向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那段时间,全世界关注中美会不会在南海擦枪走火? 回过头看,那次对峙确实是冷战结束后中美在海上最危险的一次正面交锋。但战争终究没有爆发,不是因为哪一方“心软”,而是双方都清楚,一旦开火,后果谁都承担不起。 美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在远离本土的南海与中国硬碰硬,胜算并不明朗;而中国则凭借主场优势、坚定意志和日益增强的国防能力,牢牢守住了底线。 那么,中国当时到底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我们海空力量的快速反应和常态化部署。 2016 年,中国在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等岛礁进行机场建设,后续实现了军机起降,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南海方向的空中反应能力,也向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不是纸面主张,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军事存在支撑。 同时,海军052D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等主力舰艇密集前出,与海警船协同行动,在相关海域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管控体系。 这种‘军警民’三位一体的维权模式,即海军舰艇负责海上军事巡逻和威慑,海警船承担执法任务,同时依靠当地民众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管控体系。 美国为何要在2016年这个时间点挑起南海对峙? 表面看,是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和所谓“仲裁案”裁决出炉后的施压;深层原因,则是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在西太平洋影响力的快速上升。 南海不仅是全球重要航道,更是中国能源进口和外贸运输的生命线。 美国担心,一旦中国在南海站稳脚跟,其在亚太的军事主导地位将被削弱。因此,它选择在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前后,高调介入,试图借国际舆论和军事威慑,迫使中国在主权问题上让步。 然而,中国没有按照美国预设的剧本走,而是以“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坚定立场,顶住了压力。 当时中美在南海的军力对比如何?客观讲,美军在航母数量、远程投送、联合作战经验等方面仍占优势。 但中国并非毫无底气。中国拥有地理上的“主场优势”——南海距离中国本土近,后勤补给、情报支援、兵力投送都更为便捷;经过十余年高速发展,中国海军已具备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东风-21D、东风-26等反舰弹道导弹形成实战能力,对美军航母构成实质性威慑。 正因如此,2016年对峙之后,美国在南海的行动策略明显趋于谨慎。而中国则抓住战略窗口期,稳步推进南海岛礁建设与常态化管控。 此后,中国稳步推进南海岛礁建设与常态化管控,逐步在南沙多个岛礁部署雷达、通信、导航等设施,海警船对重点海域的巡航频次增加,渔业执法船也实现了常态化作业。 2020年,中国海警正式列装万吨级执法船,进一步强化了海上执法能力。更重要的是,东盟多数国家逐渐认识到,与中国对抗不符合自身利益,转而寻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 202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加速进程,尽管进展缓慢,但至少表明地区国家更倾向于和平解决争端,而非被外部势力裹挟。 今天的南海,早已不是2016年那个风声鹤唳的战场。中国通过坚定维权与务实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既守住了主权底线,又避免了战略冒进。 反观美国,近年来虽仍不时派舰机闯入南海,但更多是象征性“秀肌肉”,难以撼动中国在南海的实际控制格局。 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雪耻;而夫差骄横自满,终致国破身亡。中美在南海的这场较量,未必是古代故事的简单重演,但它确实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一时的声势,而在于持久的定力、清醒的战略和扎实的行动。 信息来源: 参考消息网 2016-3-24 美媒称中美南海较量各胜一筹:中国军事上占优
安世的非法CEO来到中国,想要与中国进行协商谈判!说白了,这件事情其实就没有
【311评论】【119点赞】